文章解析

biān
sài
xíng

朝代:唐作者:杨凭浏览量:1
jiǔ
yuán
lín
shuǐ
shuāng
shì
chóng
chéng
wéi
lǎo
xiāng
lián
cóng
xíng
cóng
sài
jiǒng
gāo
diǎn
yàn
shān
qíng
shèng
zhǔ
chī
yán
hàn
xīn
bīng

译文

在九原临近水源的地方,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重重城池之中。自许为一位年老的儒者,庆幸能与同行的人相互怜惜、一同骑行。稀疏的榆树林在远处显得荒凉寂静,晴朗天空下的雁门山显得雄浑壮阔。圣主对汉朝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屑,无心像汉朝那样频繁用兵。

逐句剖析

"九原临得水":在九原临近水源的地方,

#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双足是重城":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重重城池之中。

"独许为儒老":自许为一位年老的儒者,

# 儒:懦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荀子·脩身》

"相怜从骑行":庆幸能与同行的人相互怜惜、一同骑行。

"细丛榆塞迥":稀疏的榆树林在远处显得荒凉寂静,

"高点雁山晴":晴朗天空下的雁门山显得雄浑壮阔。

"圣主嗤炎汉":圣主对汉朝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屑,

# 圣主:泛称英明的天子。

"无心自勒兵":无心像汉朝那样频繁用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边塞行》是唐代诗人杨凭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边塞风貌与表达对和平的感慨,首联写九原临水及重城之险要,颔联述诗人以儒者身份与从骑相伴于边塞,颈联勾勒榆塞、雁山的壮阔风光,尾联通过与炎汉对比,突出圣主无心兴兵。诗运用对比与描写手法,先绘景叙事,后以对比点明主旨,营造沉郁氛围,从独特视角展现边塞特色与时代和平气息,表达诗人对边塞与国家局势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诗人站在九原这个地方临近水源,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重重城池之中。“九原”点明了地点,“临得水”描绘出周边的地理环境,“双足是重城”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安全感,仿佛自己被坚固的城池所保护。颔联“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诗人自许为一位年老的儒者,庆幸能与同行的人相互怜惜、一同骑行。“独许”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坚守,“相怜从骑行”则表现出诗人与同行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增添了一份温暖和人情味。颈联“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描绘了边塞的景色。“细丛榆塞迥”描写了榆树林稀疏而遥远,给人一种荒凉、寂静的感觉;“高点雁山晴”则描绘了雁门山在晴朗天空下的景象,展现出边塞的雄浑壮阔。“细丛”与“高点”形成对比,“迥”与“晴”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尾联“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诗人感慨圣主对汉朝的态度,认为圣主无心像汉朝那样频繁用兵。“圣主嗤炎汉”中的“嗤”字,表达了诗人对圣主治国态度的看法,认为圣主对汉朝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屑;“无心自勒兵”则进一步强调了圣主的和平意愿,体现出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端《寄畅当》

下一篇:唐·崔峒《题崇福寺禅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