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i
西
shàng
zuì

朝代:唐作者:卢群浏览量:2
xiáng
ruì
zài
fèng
huáng
lín
tài
píng
biān
jiàng
zhōng
chén
wèi
huò
zhēn
chéng
fèng
zhǔ
shí
wàn
shēn
jiāng
qián
zhù
làng
mán
kuǎn
sài
chén
dàn
bǎi
liáo
shī
zhǎng
gān
dǎn
yòng
sān
jūn
luó
jīn
yín

译文

吉祥的征兆并不在于凤凰、麒麟这些瑞兽,国家太平真正需要的是边疆将领和忠诚大臣。卫青、霍去病真心诚意地侍奉君主,十万勇猛如貔虎的军队团结得像一个整体。江河水流平稳,不再掀起浪涛,边疆外族归顺,边境没有战乱的烟尘。只要朝中百官首领心怀赤诚,就不需要军队拥有华美的丝绸和金银财物。

逐句剖析

"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吉祥的征兆并不在于凤凰、麒麟这些瑞兽,

"太平须得边将忠臣":国家太平真正需要的是边疆将领和忠诚大臣。

"卫霍真诚奉主":卫青、霍去病真心诚意地侍奉君主,

"貔虎十万一身":十万勇猛如貔虎的军队团结得像一个整体。

"江河潜注息浪":江河水流平稳,不再掀起浪涛,

"蛮貊款塞无尘":边疆外族归顺,边境没有战乱的烟尘。

"但得百寮师长肝胆":只要朝中百官首领心怀赤诚,

"不用三军罗绮金银":就不需要军队拥有华美的丝绸和金银财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淮西席上醉歌》是唐代诗人卢群的一首诗。此诗围绕边将与忠臣展开,借卫青、霍去病等历史人物的典故,颂扬了忠诚奉献的品格,寄托了对太平世道的期盼。该诗被《钱锺书选唐诗》等现代文献收录,可见其文学与历史价值。卢群(742—800)是贞元时期的重要官员,他的诗作将政治理想与文学才华融合在一起,颇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写于贞元十三年(797年),当时卢群奉命出使淮西。其创作意图是劝节度使吴少诚向朝廷归附,后来也成了他此次外交任务的文学记录。诗里像“卫霍真诚奉主”这类句子,既借古代典故暗指当下,也体现出卢群自身的政治主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歌介绍了国家太平的关键不在于祥瑞之物,而在于边将忠诚、朝臣同心,以及由此能带来边疆安定、天下安宁的道理;表达了对边将忠臣的期许,对朝廷官员秉持肝胆赤诚的盼望,以及希望国家实现太平稳定的政治理想。

2. 写作手法

用典:“卫霍真诚奉主”句巧用卫青、霍去病的典故。卫青、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将领,二人多次率军抗击匈奴,战功赫赫,且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是历史上“边将忠臣”的典型代表。在这首诗中用这个典故的好处是:以历史上广为人知的忠臣形象,使“边将忠臣”的概念更具体可感,增强了诗句的说服力;同时借助古人的忠诚品质,自然引出对现实中边将忠臣的期盼,让诗歌的观点表达更委婉且富有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祥瑞不在凤凰麒麟,太平须得边将忠臣”开篇提出观点。作者否定了“凤凰麒麟”这类传说中祥瑞之物对太平的作用,明确指出国家太平真正需要的是边疆将领和忠诚大臣,用对比的方式,直白地点出核心思想,语言质朴有力。“卫霍真诚奉主,貔虎十万一身”借用历史人物和比喻来论证。“卫霍”指卫青、霍去病,他们忠诚侍奉君主,是忠臣良将的代表;“貔虎”常用来比喻勇猛的军队,“十万一身”则写出了军队团结如一人的气势,以此说明忠臣和强兵对国家的重要性。“江河潜注息浪,蛮貊款塞无尘”描绘了太平景象。江河水流平稳没有浪涛,边疆外族归顺、边境安宁没有战乱,这些画面都是对“边将忠臣”带来太平的具体展现,用景物来印证前文观点,让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但得百寮师长肝胆,不用三军罗绮金银”总结升华。作者认为,只要朝中官员们都能心怀赤诚、尽忠职守,就算军队没有华美的服饰和金银财物也无关紧要,再次强调了“忠诚”比物质更重要,呼应开篇,让情感和观点表达得更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欧阳询《道失》

下一篇:唐·孙鲂《庐山瀑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