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来天台":我自从来到天台山,
# 天台: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高僧智者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凡经几万回":已经经历了几万次往返。
# 凡:总共。一作曾。
"一身如云水":身体如同云水般轻盈,
# 云水:自由的行云流水。
"悠悠任去来":自由自在地来来去去。
"逍遥绝无闹":逍遥自在,没有任何喧嚣,
# 闹:嘈杂、喧扰。
"忘机隆佛道":忘却尘世的纷扰,一心弘扬佛道。
# 佛道:佛家的学说或原理。,隆:崇尊,发扬。
"世途岐路心":世间的道路充满岔路,
# 岐路心:心意歧异混乱,无定无向。
"众生多烦恼":众生常常被烦恼所困扰。
# 众生:佛教名词,系梵文意译。指所有有情感、有意识的生物,包括六道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
"兀兀沉浪海":孤独地沉浸在汹涌的海洋中,
# 兀兀:同咽咽。用心劳苦貌。
"漂漂轮三界":在三界之间漂浮流转。
# 三界:佛教名词,系梵文意译,指尘俗世界中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可惜一灵物":可惜人的灵魂,
# 灵物:有灵性的生物,此处指人。
"无始被境埋":从无始以来一直被尘世的境遇所埋没。
# 无始:不要。无通毋,始通使。
"电光瞥然起":电光骤然闪现,
# 瞥然:突然地,很快地。
"生死纷尘埃":生死之间的纷扰如同尘埃般扬起。
# 纷:多而杂乱。
"寒山特相访":寒山特意前来拜访,
# 寒山:唐诗僧。
"拾得常往来":拾得也经常往来。
# 拾得:唐诗僧。
"论心话明月":我们在明月下交流心声,
"太虚廓无碍":心灵如同太虚般空旷无碍。
# 廓:广大,空洞。,太虚:太上虚空,指天空。
"法界即无边":法界是无边无际的,
# 法界:佛教名词,系梵文之意译,与真如、法性、实相等词大致同义。界是种类,诸法一一差别,名为法界,指现象界的全体或指宇宙万物的本体。
"一法普遍该":一切法则都普遍包含其中。
# 该:包括一切,尽备。该通赅。
"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任何实物存在,
"亦无尘可拂":也没有尘埃可以拂拭。
"若能了达此":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一点,
"不用坐兀兀":就不需要再呆呆地枯坐修行。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禅理诗。借云水般自在的身形、转瞬即逝的电光等景象,写出了对超脱尘世烦恼、明心见性的禅理阐释,以及与友人论道的自在心境。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一身如云水”的自在意象,“世途岐路心”的尘世意象,与“论心话明月”的论道意象组合,从自身逍遥到众生烦恼,再到与友人赏月论道,层层递进展现超脱心境与禅理感悟。比喻:“一身如云水”以云水喻身形的自在无拘;“电光瞥然起”以电光转瞬即逝喻生死如尘埃般无常,用通俗比喻阐释禅理,让抽象理念更易理解。
3. 分段赏析
其一:“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开篇自述行迹与心境。我自从来到天台,总共经历了几万次往返;身心像流云流水一般,悠然自得地任意来去,“几万回”以夸张写往来次数之多,显对天台的熟悉与亲近;“如云水”“任去来”用比喻写身心的自在,勾勒出超脱世俗的形象,奠定全诗闲适旷达的基调。“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转入对出世与入世的对比。逍遥自在全然没有喧闹,忘却心机才能兴盛佛道;世间道路有太多岔路让人迷茫,众生因此充满烦恼,“绝无闹”“忘机”写自身修行的境界,“岐路心”“多烦恼”则写世俗众生的困境,通过对比凸显佛道修行对心灵的解脱作用,暗含劝世之意。“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感叹众生的沉沦。人们昏昏沉沉在世俗苦海中游荡,在三界中漂泊轮回;可惜人自身的灵性,从无开端时就被外界环境所埋没,“沉浪海”“轮三界”喻世俗的苦难与轮回,“灵物被境埋”点出灵性蒙尘的遗憾,情感中带着惋惜与悲悯。“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由生死之速转入知己之遇。人生如电光一闪般短暂,生死在世间如尘埃般纷乱;寒山特意来拜访,拾得也常来往来往,“电光瞥然”“生死尘埃”写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寒山”“拾得”的到访则带来知己相伴的温暖,让沉重的感慨中添一丝慰藉。“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结尾写与知己论道的境界。和知己谈论心事、共赏明月,心境如太空般开阔没有阻碍;佛法的世界本就没有边际,一种佛法能普遍包容一切,“话明月”“廓无碍”写心灵的通透与自由,“法界无边”“一法普遍该”则升华到对佛法的领悟,展现出超越尘世的豁达与超脱。其二:“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开篇直接点明佛教“空”的核心理念。世间万物原本就没有实在的形体,自然也就没有尘埃需要擦拭,“无一物”直指事物的本质为空,“无尘可拂”则以形象的比喻进一步阐释“空”的内涵,打破人们对世俗尘埃的执着,语言简洁却蕴含深刻的哲理。“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承接上句阐述领悟真理后的境界。如果能够透彻理解这个道理,就不必长时间呆呆地静坐修行,“了达此”指领悟“本来无一物”的真理,“不用坐兀兀”则打破对形式化修行的执着,强调内心觉悟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超越外在形式,追求心灵的真正超脱,言简意赅地传递出修行在悟不在形的理念。
上一篇:唐·宋之问《初至崖口》
下一篇:唐·杜甫《草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