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dēng
yíng
chūn

朝代:唐作者:刘象浏览量:1
wèi
zhì
píng
lán
tiào
jǐn
chéng
yān
lǒng
wàn
jǐng
èr
jiāng
míng
xiāng
fēng
mǎn
huā
yíng
shù
shù
shù
shāo
xiǎo
yīng

译文

还未梳头就倚着栏杆眺望锦城,千家万户都笼罩在薄雾中,江水在月光中波光粼粼。迎春阁充满了花香,树枝开满了花朵,早晨所有的树梢头都有黄莺在歌唱。

逐句剖析

"未栉凭栏眺锦城":还未梳头就倚着栏杆眺望锦城,

# 栉:梳头。

"烟笼万井二江明":千家万户都笼罩在薄雾中,江水在月光中波光粼粼。

"香风满阁花盈户":迎春阁充满了花香,树枝开满了花朵,

# 盈户:一作满树。

"树树树梢啼晓莺":早晨所有的树梢头都有黄莺在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晓登迎春阁》是唐代诗人刘象创作(一说是刘驾写的)的一首七言绝句。作品以清晨登楼远眺为背景,通过白描手法展现了成都的春日晨景:诗人未及梳洗便倚栏而望,见薄雾笼罩街巷,两江波光渐明,阁内花香四溢,窗外繁花簇拥,树梢间黄莺啼鸣不绝。诗中运用“烟笼”“香风”等意象调动视觉与嗅觉体验,末句连用三个“树”字,既强化了春意遍及全城的画面感,又以莺啼之声暗示城市生机,整体勾勒出宁静而鲜活的早春图景,传递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沉浸式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春景的七言绝句,借锦城晨雾、江光明灭、花树莺啼的景象,写出了春日清晨的宁静与生机,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句“未栉凭栏眺锦城”​,“未栉”即未梳头,以生活细节展现诗人清晨迫不及待登阁观景的急切心情,侧面烘托锦城春色的迷人;“凭栏”既点出诗人倚栏远望的动作,又暗示迎春阁的构造特征——栏杆曲折便于环视全景。清晨未及整理仪容便登高,这一细节将春光的吸引力与诗人的率性自然融为一体,画面鲜活且富有生活气息。​​次句“烟笼万井二江明”​,“烟笼”描绘薄雾笼罩千家万户的朦胧景象,宛如轻纱遮面,赋予城市神秘美感;“万井”代指密集民居,虚写城市规模宏大,“二江”实指郫江与流江,一虚一实形成空间对比。烟雾遮蔽民居却让江水波光更显明亮,“明”字如点睛之笔,既突出江水清澈透亮,又以“美人明眸”的比喻暗藏诗人对山河的深情,朦胧与明亮交织,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第三句“香风满阁花盈户”​,“香风”以嗅觉切入,暗示阁外繁花盛开,香气随风涌入楼阁;“盈户”的“盈”字既写花朵簇拥窗棂的视觉饱满感,又传递花势蓬勃的生机。此句从阁内视角展开:花香浸透空间,花枝探入窗内,诗人未出阁门已置身花海,侧面表现春意无孔不入,多感官联动强化沉浸式体验。​​末句“树树树梢啼晓莺”​,连用三个“树”字,既强调“每一棵树”的普遍性,又通过重复音律模拟枝杈交叠的视觉效果;“啼晓莺”以声音收束全诗,黄莺破晓鸣叫打破静谧,使画面从静态烟江花树转向动态晨曲。声音元素的加入让春景更具层次:视觉的朦胧美、嗅觉的馥郁感最终归于听觉的生机勃发,宛如一幅逐渐苏醒的都市晨光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驾,晚唐人。诗一卷,余家旧有之,今逸其本。尝记其四首:……《晚登成都迎春阁》云:“未栉凭栏眺锦城,烟笼万井二江明。香风满阁花满树,树树树头啼晓莺。”诗颇新异,聊为笔之。近阅司马才仲《无题》二首云:“香梦依稀逐断云,桃根渡口惜离分。春愁满纸无多句,句句句中多为君。”其二:“肌生香雪步生莲,一捻腰肢一捻年。频见樽前浑不语,心心心在阿谁边?”盖效之也。

明杨慎《升庵诗话》

# 诗中用叠字,实本《三百篇》,后人乃复错综变化之。有一句三叠字者,吴融《秋树》诗“一声南雁已先红,槭槭凄凄叶叶同”是也……有一句连三字者,刘驾诗“树树树梢啼晓莺”、“夜夜夜深闻子规”是也。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

# “未栉凭栏眺锦城……树树树梢啼晓莺”、刘驾《登成都迎春阁》诗也。《秋怀》云:“秋来何处开怀抱?日日日斜空醉归。”《望月》云:“酒尽露零宾客散,更更更漏月明中。”意新调别,录之以备一格。

清陆蓥​《问花楼诗话》

# 七绝如“夜夜夜深闻子规”、“树树树梢啼晓莺”,又皆以笔致胜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 此诗写出城市晓景,如在目前,人但赏其能用叠字,未免皮相。

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冯延巳《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

下一篇:唐·张说《五君咏五首·郭代公元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