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边水边待月明":在山峦旁、溪水畔,静静等待月亮升起、夜色明朗,
"暂向人间借路行":不过是暂且向人间借用道路前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现在又要回到山峦边。
"只有湖水无行路":唯有一片湖水,找不到陆路通行。
唐代著名诗僧
灵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俗姓汤,越州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少时曾从严维学诗。出家后先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讲律,再至吴兴抒山妙喜寺与诗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荐先后结识包佶、李纾等。因受忌遭谤贬至福建汀州,遇赦后客居安徽宣州,卒葬于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时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诗。整首诗围绕诗人归湖南的行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的超脱。
2. 写作手法
比喻:“湖水无行路”以湖水茫茫,找不到前行道路比喻人生面临的复杂困境与前行的迷茫;“山边”则借山所象征的宁静、超脱比喻诗人追求的禅修心境,表达对精神归宿的向往。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诗人的人生感悟与精神追求,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开篇勾勒出在山水间等待月明的情景,“待月明”既写对自然景致的期盼,也暗含对前路的迷茫与暂缓;“暂向人间借路行”则点出在世间漂泊的孤独感,“借路”二字带着疏离与客居的意味,仿佛只是偶然途经人间,奠定了全诗略带漂泊感的基调。后两句“如今还向山边去,只有湖水无行路”,写转身重回山边,却发现曾经的路径已被湖水阻断,“还向山边”显回归之意,“无行路”则突遇阻碍,湖水茫茫隔断归途,既写实境的变化,更隐喻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将前文的等待与漂泊,转为一种无路可寻的怅惘,让山水间的迷茫与人生的困顿相互映照,余味苍凉。
上一篇:唐·灵澈《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