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不用买良田":富裕的家庭不需要购买良田,
# 富:富裕。
"书中自有千钟粟":因为读书可以带来丰厚的粮食和财富。
# 粟:稻米。,千钟:极言粮多。钟,古时的容量单位,相当于六斛四斗。
"安居不用架高堂":安居乐业不需要建造豪华的房屋,
# 高堂:高大堂皇的房子。,安居:安定地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读书可以带来财富和舒适的生活。
#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
"出门莫恨无人随":出门时不要遗憾没有人跟随,
# 随:跟随。,莫恨:不要怕。
"书中有马多如簇":因为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提升。
# 簇:聚集,簇拥。
"娶妻莫恨无良媒":娶妻时不要遗憾没有好的媒人,
"书中自有颜如玉":因为读书可以让人获得美丽和贤惠的妻子。
# 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男儿欲遂平生志":男子想要实现一生的志向,
# 志:志向。
"六经勤向窗前读":就要勤奋地阅读儒家经典。
# 勤:勤奋。,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一作五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劝学诗,主题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价值。诗人通过具体的比喻,如“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生动地描绘了读书可以带来的丰厚回报,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满足。诗中鼓励人们尤其是男性,要通过勤奋读书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教育和学问的高度重视。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功名利禄”比作“兴奋剂”,比喻短期激励作用,说明功利心虽非高尚动机,却能推动读书行为,客观促进社会文化发展。通过生活化类比(兴奋剂),将抽象的学习动力机制具象化,帮助读者理解功利性读书的双重性。
3. 分段赏析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诗人以富家为例,指出读书可以获取财富,无需购置良田,书中自有丰富的财富,形象地说明了读书的价值。“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进一步强调读书可以带来物质上的富足,无需建造华丽的房屋,书中就有如黄金般珍贵的财富,体现了读书对生活的改善作用。“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诗人指出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出门无需担心无人跟随,书中自有显赫的地位和荣耀,突出了读书对个人社会价值的提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从婚姻角度说明读书的好处,无需担心没有好的媒人,书中自有美貌如玉的佳人,进一步强调了读书对个人生活的积极影响。“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最后点明主题,男子若想实现平生志向,需勤奋研读经典,体现了诗人对读书的推崇和对后学者的期望,总结了全诗的主旨。“书中自有黄金屋”与“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以具象化的比喻,揭示了古代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的普遍心态。其中,“黄金屋”象征财富与物质保障,“颜如玉”则暗喻社会地位与美满婚姻,二者共同指向科举成功后的人生蜕变。诗人通过这两句高度凝练的表达,表明在传统社会中,读书考取功名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更是改变命运、跻身士大夫阶层的核心手段。这种功利性追求虽带有时代局限性,却也反映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集体诉求。从现代视角重新解读,诗句中“读书—功名—富贵”的逻辑链,实质上是将教育视为提升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途径。诗中虽未直接言明,但其逻辑表明:接受系统教育(读书)能够培养专业技能与知识素养(黄金屋、颜如玉的象征意义),从而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作出贡献。这种朴素的认知,与当代“教育改变命运”的理念存在某种程度的呼应,只是古代更强调个人层面的成功,而现代教育观更注重社会价值的实现。
4. 作品点评
本诗常被引用为激励读书的经典范例,其劝学逻辑在于:读书动机不必过分计较,只要保持阅读习惯便优于不学无术。这种观点承认功利心对读书行为的推动作用——功名利禄如同“兴奋剂”,能激发短期学习动力,客观上促进社会文化发展。但诗人亦隐含警示:若读书仅追求浮华名利,则背离了教育本质。真正高尚的动机应超越物质层面,在求知过程中自然实现自我完善与社会贡献,如同“黄金屋”“颜如玉”般的水到渠成,而非刻意钻营。这种辩证思考,为后人提供了审视读书价值的多元视角。
# 《劝学文》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又曰:‘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自斯言一入于胸中,未得志之时已萌贪饕;既得志之后,咨其掊克,惟以金多为荣,不以行秽为辱,屡玷白简,恬然自如,虽有清议,置之不恤。然司白简持清议者,又未必非若人也。毋怪乎玩视典宪为具文,一切置廉耻于扫地,气习日胜,若根天真,惟知肥家庇族而已,亦不知其为蠢国害民也,得非蔽锢于劝学文而然耶?是固不可不深责贪饕之徒,亦不可不归咎于劝学文有以误之也。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
# 不知所编者何意?开端即劝学文数首,其一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文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呜呼!捍外诱而全真纯大易,独于蒙时加省焉。童蒙之年,正善恶未定之闲,何等时也,便教之以淫、以利、以势。此等言语一入胸中,便是沦洽骨髓的病痛。一味只于声色势利上钻求之,而望其壮长学做圣贤,吁!亦难矣!心术之坏,莫非此篇为之作俑也。(对蒙学教材将《劝学诗》置于篇首深恶痛绝)
明戚继光《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 古之《劝学文》,云有千钟粟。玉女颜如花,贮之黄金屋。父兄教子弟,见闻缠积毒。以此失人理,亡身终灭国。
明金堡《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 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率先赤裸裸地将利禄作为劝学手段的人,则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至此,科举已成为封建社会里对士人影响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事业,由此直接推动了两宋文化的大普及”。
原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何忠礼《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上一篇:宋·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