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梅无雪不精神":只有梅花没有雪花的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气质,
# 精神:精神气质。,梅:《秋崖先生小稿》作“诗”。
"有雪无诗俗了人":如果下雪了却没有文相合,也会非常的俗气。
# 俗:俗气。
"日暮诗成天又雪":当在冬天傍晚夕阳西下写好了诗,刚好天空又下起了雪,
# 天:天空。,日暮: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傍晚。《秋崖先生小稿》作“薄暮”。
"与梅并作十分春":再看梅花雪花争相绽放,像春天一样艳丽多姿,生气蓬勃。
# 十分春:全部的春天。
卢钺,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威节,一作威仲,自号梅坡,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雪梅》。诗风平易,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通过对梅、雪、诗关系的精妙论述,展现出妙趣横生的画面,流露出诗人赏雪、赏梅、吟诗时的痴迷,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有梅无雪不精神”:梅花作为中国传统审美中的经典意象,承载着坚韧、高洁等诸多美好品质。它于寒冬中独自绽放,在一片萧索之中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但从审美与意象表达的角度来看,若无雪的映衬,梅花的韵味便会大打折扣。雪,是寒冷与纯净的象征,当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世界银装素裹,与梅花的红蕊、暗香相互交织,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感官冲击。雪的冰冷更能凸显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勇气与坚韧,其“不精神”并非指梅花本身失去生机,而是少了雪这一绝佳背景,梅花那种傲雪凌霜、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便难以被烘托至极致。从炼字角度看,“精神”二字生动地将梅花的神韵与气质具象化,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雪对于梅花意象塑造的重要性。第二句“有雪无诗俗了人”:雪,本就是大自然赋予的充满诗意的景致。当雪花飘落,天地间一片洁白、静谧,这种纯净而空灵的景象极易触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诗是文人表达情感、记录感悟的重要方式。“有雪无诗”意味着面对如此美妙的雪景,却无人以诗的形式去捕捉其美、抒发其情。这里的“俗”并非指行为粗俗,而是指在精神层面缺乏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艺术化表达能力。即便一个人自认为是诗人,若在雪景面前无动于衷,不能借景抒情、赋诗成文,那便与不懂得欣赏自然之美的俗人无异。此句通过雪与诗、人的关联,强调了人文创作与自然景观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也体现出诗人对高雅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追求。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点明了雪在激发诗意、提升人精神境界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阶层对于文化创作与自然感悟紧密结合的普遍价值取向。第三句“日暮诗成天又雪”:在前两句对梅、雪、诗关系的铺垫下,此句开始描绘具体场景。“日暮”点明时间,黄昏时分,光线柔和,氛围宁静而略带一丝惆怅,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此时,梅花早已绽放,却因一直无雪相伴,显得有些孤寂,少了几分应有的诗意氛围。而就在这时,“天又雪”,雪在黄昏时刻纷纷扬扬飘落。这一场雪,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变化,更是情感与诗意的催化剂。从写作手法上看,诗人将“诗成”置于“天又雪”之前,虽受格律限制,但也巧妙地暗示了诗人内心对梅雪之景的长久期待与酝酿。诗人或许在梅花初放时便开始构思,当看到雪落的那一刻,心中的情感与灵感瞬间交融,诗兴大发,一气呵成写下诗篇。这一过程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契合,以及自然景观对创作灵感的激发作用。第四句“与梅并作十分春”: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梅、雪、诗三者融合所营造出的意境推向了高潮。在传统认知中,梅与雪是冬季的典型意象,而“春”则代表着生机与希望。这里诗人却将梅、雪、诗与春相联系,意趣深远。梅花在雪中绽放,雪花因梅而灵动,再加上诗人饱含深情的诗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打破了冬季的寒冷与孤寂,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春意盎然的世界。“十分春”强调了这种春意的浓郁与饱满,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生机勃勃,更是精神层面的愉悦与满足。诗人通过这句诗,不仅抒发了自己赏梅观雪吟诗时的陶醉心境,更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的赞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自然之美、艺术创作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让读者在领略诗歌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超越季节、超越时空的美好情怀。
3. 作品点评
《雪梅(其二)》以精妙笔触阐述梅、雪、诗三者紧密关联,强调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诗人看来,仅有梅花绽放而无飞雪相伴,春光韵味便有所缺失;若梅雪俱在却无诗作点缀,亦觉失之高雅。此诗尽显诗人赏雪、赏梅、吟诗时的痴迷沉醉,以及其高雅的审美格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妙意境。
# 这两首都是说理的诗,第一首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另外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好方法,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第二首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所以我们应当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写诗是这样,对待其他事情也应如此。
北京大学教授张鸣
下一篇:宋·朱淑真《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