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终痴拙":志向远大最终却显得愚笨笨拙,
"年衰合老成":年岁衰老本该就变得老练成熟。
"口无谈世事":嘴里不再谈论世间纷扰之事,
"身不要时名":身上不愿追逐当下的虚名浮利。
"偶后诸人死":偶然比别人晚些离开人世,
"犹余几日程":可算一算,我又还能有几日的生命时光呢。
"灰心良已是":心灰意冷已经是这般模样,
"拊髀未须惊":拍打大腿也不必为此震惊。
# 髀:自注:髀,四纸、五旨、十一荠,皆上声。
元代文学家
方回(1227~1307),元代文学家。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末景定进士,官至严州知州。入元后,曾任建德路总管。其诗近体学习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古体效法朱熹、陶渊明、白居易。注重钻研诗眼、句法,其诗意象生新、境界老成,同时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作诗文,有《桐江集》《桐江续集》传世,尤以编《瀛奎律髓》一书名世。
1. 分段赏析
“志大终痴拙”一句以直白自省开篇。“志大”与“痴拙”构成尖锐矛盾,暗含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清醒认知:理想宏大却难脱笨拙现实。动词“终”字强化了时间累积的必然性,暗示早年豪情经世事消磨终成空,为全诗奠定沉郁基调。“年衰合老成”承接前句,形成工整流水对。“年衰”对应生理衰老,“老成”指向处世圆融,表面陈述自然规律,实则暗藏反讽——诗人以“合”字点破世俗价值对个体的规训,透露出对“老成”标准的质疑与疏离,展现士大夫精神困境。“口无谈世事”转入行为描写,以否定句式勾勒人格肖像。刻意省略的宾语“世事”泛指世间的各种事情,包括社会百态、人情世故等,与首联“志大”形成闭环,印证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平实叙述中暗含对官场虚伪的批判,语言克制却张力十足。“身不要时名”进一步强化自我放逐姿态。“时名”特指功名利禄,否定词“不”与“要”形成强烈主观宣言。诗人以近乎决绝的语气切割世俗认同,却在“身”与“名”的辩证中暴露出身份认同的撕裂感。“偶后诸人死”突转生死议题,用反常语序制造张力。“偶后”强调死亡顺序的偶然性,以黑色幽默消解生命严肃性。数字“几日程”的具象化死亡倒计时,将抽象哲思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命焦虑,强化末路悲凉。“犹余几日程”与上句构成因果链,数字重复强化时间压迫感。“犹”字暗含“尚存”的侥幸与“将尽”的绝望,在生死临界点上,诗人以冷静笔触记录生命流逝的残酷真相,展现存在主义式的生命觉解。“灰心良已是”收束全篇,点明题旨。“灰心”二字浓缩全诗情感浓度,既是对前文矛盾心态的总结,亦是对士人精神传统的解构。“良已”以双重肯定强化心境的不可逆性,在自嘲中完成对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悼亡。“拊髀未须惊”以动作收尾,用身体语言破解抒情困境。“拊髀”典出《世说新语》,原指拍股自叹,此处反用其意:诗人明知理想幻灭却强作镇定,表面的平静与内在的激荡形成戏剧性反差,为全诗留下苍凉余韵。
上一篇: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下一篇:宋·董嗣杲《菖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