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执事":太尉:
# 太尉执事:太尉侍从。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执事,侍从。对对方的敬称。
"辙生好为文":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
# 为:动词,写。,生:通“性”。
"思之至深":对此想得很深。
# 思之至深:研究文章很深。之,代词,指文章。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
# 文者气之所形:“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三句: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
# 不可:不可能。,然:然而。
"气可以养而致":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 养:培养。,气:志气。
"孟子曰":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今观其文章":现在看他的文章,
# 其:他的。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乎天地之间":充塞于天地之间,
# 充:充满。
"称其气之小大":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 称:相称,符合。
"太史公行天下":司马迁走遍天下,
# 太史公:指汉代的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广览四海名山大川,
# 周览:饱览。
"与燕、":与燕、
# 燕:战国时的国家。这里泛指北方。
"赵间豪俊交游":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
# 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故其文疏荡":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
# 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颇有奇气":颇有奇伟之气。
# 奇气:奇特的气概。,颇:很。
"此二子者":这两个人,
# 二子者:两个人。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
# 岂尝:岂,难道。尝,曾经。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
# 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
# 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见:同“现”。,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
"而不自知也":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 自知:自然知晓,自己明了。
"辙生十有九年矣":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 辙生十有九年矣: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辙,指苏辙;有,通“又”。
"其居家所与游者":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
# 游:交往。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 乡党:乡里。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
# 所见:所看见的。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百氏之书":诸子百家的书,
# 百氏:指诸子百家。
"虽无所不读":虽然无所不读,
# 虽:虽然。
"然皆古人之陈迹":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
# 陈迹:陈旧的东西。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 志:研习。,其:我。,以:用来。
"恐遂汩没":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
# 恐遂汩没:恐怕(志气)因而埋没。遂,因而;汩没,沉没、埋没。
"故决然舍去":所以断然离开家乡,
# 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求天下奇闻壮观":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
# 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求:探求。
"以知天地之广大":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 广大:广阔。
"过秦、汉之故都":我经过秦朝、汉朝的,
# 秦、汉之故都:秦朝和汉朝故都咸阳。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 高:高峻。,恣观:尽情观赏。
"北顾黄河之奔流":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
# 奔流:奔腾流泻。,顾:看到。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 慨然想见:感慨地想到。
"至京师":到了京城,
# 京师:指京城汴梁。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
# 壮:壮丽。,仰观:瞻仰。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
# 大:广大。,富:富丽。,苑囿:猎苑。,仓廪:粮仓。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 巨丽:极其美好。
"见翰林欧阳公":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
# 翰林:翰林学士,古代官名。
"听其议论之宏辩":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
# 宏辩:宏伟善辩。
"观其容貌之秀伟":看到了他秀美奇伟故都的容貌,
# 秀伟:秀美魁梧。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
# 游:交往。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 聚:聚集。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
# 以才略冠天下:“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句: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
# 以:以致,因此。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
#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四夷,指周边的少数民族。惮,畏惧;发,行动,发动。
"入则周公、召公":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
# 周公:指姬旦。
"出则方叔、召虎":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
# 召虎:召穆公,中国周朝诸侯国召国君主之一。,方叔:指西周周宣王时卿士。
"而辙也未之见焉":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 焉:啊。,而:可是。
"且夫人之学也":况且一个人的学习,
# 且:况且。
"不志其大":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
# 不志其大:“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句: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志其大,立下大志。
"虽多而何为":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 虽:即使。
"辙之来也":苏辙这次来,
# 辙之来也:苏辙这次来(京)。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在山上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之高峻。终南,指终南山;嵩,指嵩山;华,指华山。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
# 深:深远。,大:浩大。
"于人见欧阳公":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
# 欧阳公: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啊。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
# 光耀:风采。,观:看到。
"闻一言以自壮":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
# 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 大观:雄伟景象。,尽:看尽。
"辙年少":苏辙年纪很轻,
# 辙年少:我还很年轻。年少,年轻。
"未能通习吏事":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
# 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业务。
"向之来":先前来京应试,
# 向:先前。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
# 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偶然得之":偶然得到了它,
# 偶然:表示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是经常的。
"非其所乐":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 其:我。
"然幸得赐归待选":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
# 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赐,准许。
"便得优游数年之间":等待吏部的选用,
# 优游:从容闲暇。
"将归益治其文":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
# 益:更加。
"且学为政":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
# 学:学习。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
#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苟:如果。
"又幸矣":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 幸:幸运。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上枢密韩太尉书》乃宋代文豪苏辙致太尉韩琦之书信,属干谒文。文中虽表倾慕韩琦之心,却无攀附权贵、谋求仕进之态,唯以赤诚之心,袒露求见贤者、冀得教诲以臻养气境界之愿。全篇文辞恳切真挚,行文畅达,字里行间尽显作者才思卓绝、文采斐然。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苏辙在开头没直接说想见韩琦,而是先亮出自己对写文章的核心看法:文章是“气”的表现。这个“气”,指的是人的内在修养、精神气质。他提出一个关键观点:文章技巧可以学,但“气”却要靠修养才能获得。接着他举了孟子与司马迁,孟子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司马迁则强调的是外在的生活阅历。苏辙总结说,这两位的文章都不是光靠学写作技巧写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气”充盈饱满,自然流露在文章里。他这样写,既展示了自己对文章之道的深刻见解,又巧妙地为他后面想表达的“需要增长阅历”埋下了伏笔。他关于“气”的理论,继承了曹丕、韩愈的观点,并强调了内外兼修对写好文章都不可或缺,很有价值。第二段:讲自己如何“养气”——外出游历这一段,苏辙用自己亲身体验来说明怎么“养气”。他先说自己十九岁前在家乡:交往的人都是邻里乡亲,见识有限。能看到的不过方圆几百里,没高山大野开阔眼界。书虽然读了很多,但都是古人的旧东西,激发不了志气。他担心这样下去会埋没了自己,所以果断离家去见识天下的壮丽景象和奇闻异事,感受天地的广阔。然后他描述了自己的游历见闻:看历史遗迹:经过秦汉古都,感受历史沧桑。看壮丽山河,尽情观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望黄河奔腾的激流,遥想古代英雄豪杰。看京城气象,到京城开封,看到皇宫的雄伟,仓库、城池、园林的富庶宏大,才真正知道天下的壮丽。拜见文坛领袖,见到欧阳修先生,听他精妙宏大的议论,看他清秀伟岸的容貌,又和他门下那些有才德的士大夫交往,这才明白天下的好文章都汇聚在这里了!但最后轻轻点了一句:“可是啊,我还没见到您韩太尉呢”。这句话看似随意,其实是精心安排的“遗憾”,为下文正式提出请求做铺垫。第三段作者由衷敬仰,表达求见心愿。从欧阳修自然就引到了韩琦。苏辙先高度赞扬韩琦的才能和功绩,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天下人依靠您才能无忧,四方外族因为害怕您才不敢侵犯。您在朝堂上像贤相周公、召公一样治理国家,在战场上像名将方叔、召虎一样威震四方。然后,他巧妙结合上一段的游历说我出来求学,就是为了见识“大世面”。山,我见识了终南、嵩、华的高峻;水,我见识了黄河的浩大深沉;人,我见识了欧阳公这样的文坛宗师。可是,我还没见到您这位当世最了不起的人物啊!所以,我非常希望能亲眼目睹您的风采,哪怕只听您说一句话来激励自己、壮壮胆气也好。只有这样,才算看遍了天下的“大世面”,人生才没有遗憾了!最后一段,苏辙再次说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志向,表明心迹,谦逊求教。他很年轻,还不熟悉官场事务。他当初来京城,本意不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考中进士是意外之喜,并非他最高兴的事。他真正渴望的,是能有机会继续钻研文章之道,同时学习处理政事。现在有幸能回家等待朝廷选派,有几年空闲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做这两件事。他非常诚恳地请求:如果太尉您觉得我还值得教导,愿意屈尊指点我,那真是我莫大的荣幸了!他特别强调自己不是为了做小官而来,是为了增长见识、学习本领,这既表明了他的远大志向,也让他的求见显得不那么功利。
3. 作品点评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艺术特色鲜明:一是“注意在此,立言在彼”,以论“文者气之所形”掩盖干谒本意,避俗破窠;二是善用烘云托月手法,以名山大川、京都盛景、欧阳公风采等层层烘托韩琦之崇高;三是承袭《史记》遗风,行文疏荡跌宕,具奇气风神。全文融干谒之旨于养气之论,于实用中见艺术匠心,尽显古代散文“道艺合一”的精神。
# 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不像李白这样直白张扬了。他声东击西委婉曲折地向韩太尉求请,达到了目的。
现代沈惠乐
# 虽以孟子、司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下数语生出。一往疏宕之气,亦如公之评太史公文。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六
上一篇: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下一篇:宋·方回《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