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shū
hán
tài
wèi
shū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2
tài
wèi
zhí
shì
zhé
shēng
hào
wéi
wén
zhī
zhì
shēn
wéi
wén
zhě
zhī
suǒ
xíng
rán
wén
xué
ér
néng
yǎng
ér
zhì
mèng
zi
yuē
:“
:“
shàn
yǎng
hào
rán
zhī
。”
。”
jīn
guān
wén
zhāng
kuān
hòu
hóng
chōng
tiān
zhī
jiān
chēng
zhī
xiǎo
tài
shǐ
gōng
xíng
tiān
xià
zhōu
lǎn
hǎi
míng
shān
chuān
yān
zhào
jiān
háo
jùn
jiāo
yóu
wén
shū
dàng
yǒu
èr
zhě
cháng
zhí
xué
wèi
zhī
wén
zāi
chōng
zhōng
ér
mào
dòng
yán
ér
jiàn
wén
ér
zhī
zhé
shēng
shí
yǒu
jiǔ
nián
jiā
suǒ
yóu
zhě
guò
lín
xiāng
dǎng
zhī
rén
suǒ
jiàn
guò
shù
bǎi
zhī
jiān
gāo
shān
dēng
lǎn
guǎng
广
bǎi
shì
zhī
shū
suī
suǒ
rán
jiē
rén
zhī
chén
zhì
kǒng
suì
jué
rán
shě
qiú
tiān
xià
wén
zhuàng
guān
zhī
tiān
zhī
guǎng
广
guò
qín
hàn
zhī
guān
zhōng
nán
sōng
huà
zhī
gāo
běi
huáng
zhī
bēn
liú
kǎi
rán
xiǎng
jiàn
zhī
háo
jié
zhì
jīng
shī
yǎng
guān
tiān
gōng
què
zhī
zhuàng
cāng
lǐn
chéng
chí
yuàn
yòu
zhī
qiě
ér
hòu
zhī
tiān
xià
zhī
jiàn
hàn
lín
ōu
yáng
gōng
tīng
lùn
zhī
hóng
biàn
guān
róng
mào
zhī
xiù
wěi
mén
rén
xián
shì
yóu
ér
hòu
zhī
tiān
xià
zhī
wén
zhāng
tài
wèi
cái
lüè
guān
tiān
xià
tiān
xià
zhī
suǒ
shì
yōu
zhī
suǒ
dàn
gǎn
zhōu
gōng
zhào
gōng
chū
fāng
shū
zhào
ér
zhé
wèi
zhī
jiàn
yān
qiě
rén
zhī
xué
zhì
suī
duō
ér
wéi
zhé
zhī
lái
shān
jiàn
zhōng
nán
sōng
huà
zhī
gāo
shuǐ
jiàn
huáng
zhī
qiě
shēn
rén
jiàn
ōu
yáng
gōng
ér
yóu
wéi
wèi
jiàn
tài
wèi
yuàn
guān
xián
rén
zhī
guāng
yào
耀
wén
yán
zhuàng
rán
hòu
jìn
tiān
xià
zhī
guān
ér
hàn
zhě
zhé
nián
shào
wèi
néng
tōng
shì
xiàng
zhī
lái
fēi
yǒu
dǒu
shēng
zhī
ǒu
rán
zhī
fēi
suǒ
rán
xìng
guī
dài
xuǎn
biàn
便
yōu
yóu
shù
nián
zhī
jiān
jiāng
guī
zhì
wén
qiě
xué
wéi
zhèng
tài
wèi
gǒu
wéi
jiào
ér
jiào
zhī
yòu
xìng

译文

太尉: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故都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逐句剖析

"太尉执事":太尉:

# 太尉执事:太尉侍从。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执事,侍从。对对方的敬称。

"辙生好为文":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

# 为:动词,写。,生:通“性”。

"思之至深":对此想得很深。

# 思之至深:研究文章很深。之,代词,指文章。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

# 文者气之所形:“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三句: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

# 不可:不可能。,然:然而。

"气可以养而致":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

# 养:培养。,气:志气。

"孟子曰":孟子说:“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今观其文章":现在看他的文章,

# 其:他的。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乎天地之间":充塞于天地之间,

# 充:充满。

"称其气之小大":同他气的大小相衬。

# 称:相称,符合。

"太史公行天下":司马迁走遍天下,

# 太史公:指汉代的司马迁,曾任太史令。

"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广览四海名山大川,

# 周览:饱览。

"与燕、":与燕、

# 燕:战国时的国家。这里泛指北方。

"赵间豪俊交游":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

# 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故其文疏荡":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

# 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颇有奇气":颇有奇伟之气。

# 奇气:奇特的气概。,颇:很。

"此二子者":这两个人,

# 二子者:两个人。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

# 岂尝:岂,难道。尝,曾经。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

# 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

# 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见:同“现”。,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

"而不自知也":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 自知:自然知晓,自己明了。

"辙生十有九年矣":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

# 辙生十有九年矣: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辙,指苏辙;有,通“又”。

"其居家所与游者":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

# 游:交往。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

# 乡党:乡里。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

# 所见:所看见的。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

#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百氏之书":诸子百家的书,

# 百氏:指诸子百家。

"虽无所不读":虽然无所不读,

# 虽:虽然。

"然皆古人之陈迹":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

# 陈迹:陈旧的东西。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 志:研习。,其:我。,以:用来。

"恐遂汩没":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

# 恐遂汩没:恐怕(志气)因而埋没。遂,因而;汩没,沉没、埋没。

"故决然舍去":所以断然离开家乡,

# 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求天下奇闻壮观":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

# 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求:探求。

"以知天地之广大":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

# 广大:广阔。

"过秦、汉之故都":我经过秦朝、汉朝的,

# 秦、汉之故都:秦朝和汉朝故都咸阳。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 高:高峻。,恣观:尽情观赏。

"北顾黄河之奔流":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

# 奔流:奔腾流泻。,顾:看到。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

# 慨然想见:感慨地想到。

"至京师":到了京城,

# 京师:指京城汴梁。

"仰观天子宫阙之壮":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

# 壮:壮丽。,仰观:瞻仰。

"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

# 大:广大。,富:富丽。,苑囿:猎苑。,仓廪:粮仓。

"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

# 巨丽:极其美好。

"见翰林欧阳公":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

# 翰林:翰林学士,古代官名。

"听其议论之宏辩":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

# 宏辩:宏伟善辩。

"观其容貌之秀伟":看到了他秀美奇伟故都的容貌,

# 秀伟:秀美魁梧。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

# 游:交往。

"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

# 聚:聚集。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

# 以才略冠天下:“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句: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

"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

# 以:以致,因此。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

#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四夷,指周边的少数民族。惮,畏惧;发,行动,发动。

"入则周公、召公":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

# 周公:指姬旦。

"出则方叔、召虎":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

# 召虎:召穆公,中国周朝诸侯国召国君主之一。,方叔:指西周周宣王时卿士。

"而辙也未之见焉":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 焉:啊。,而:可是。

"且夫人之学也":况且一个人的学习,

# 且:况且。

"不志其大":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

# 不志其大:“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句: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志其大,立下大志。

"虽多而何为":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 虽:即使。

"辙之来也":苏辙这次来,

# 辙之来也:苏辙这次来(京)。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在山上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之高峻。终南,指终南山;嵩,指嵩山;华,指华山。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

# 深:深远。,大:浩大。

"于人见欧阳公":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

# 欧阳公: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

#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啊。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

# 光耀:风采。,观:看到。

"闻一言以自壮":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

# 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 大观:雄伟景象。,尽:看尽。

"辙年少":苏辙年纪很轻,

# 辙年少:我还很年轻。年少,年轻。

"未能通习吏事":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

# 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业务。

"向之来":先前来京应试,

# 向:先前。

"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

# 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偶然得之":偶然得到了它,

# 偶然:表示突然的,意想不到的,不是经常的。

"非其所乐":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 其:我。

"然幸得赐归待选":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

# 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赐,准许。

"便得优游数年之间":等待吏部的选用,

# 优游:从容闲暇。

"将归益治其文":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

# 益:更加。

"且学为政":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

# 学:学习。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

#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苟:如果。

"又幸矣":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 幸:幸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宋代苏辙所作干谒文中的作品,以“养气”为核心,层层深入,意蕴深远。开篇即提出“文者气之所形”,强调文章是“气”的外化,继而发展出“养气”之说,借孟子“浩然之气”凸显内在修养对文章的影响,以司马迁遍游天下的经历阐明外在阅历的重要性,认为二人文章之妙皆源于胸中充盈之气。第二段以自身学习经历深化“养气”论,将早年见闻局限的学习与后来游历秦汉故都、眺望黄河、游览京城、谒见欧阳公的经历对比,突出游览名山大川、广交文人学士等外在阅历对养气的关键作用。第三段顺势引入对韩琦的颂扬,以“才略冠天下”盛赞其才能,将其比为周公、召公、方叔、召虎般的贤能之士,点明“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明确表达求见之意。第四段再次表明志向,申明进京并非为求微薄俸禄,而是“益治文”“学为政”,希望得到韩琦指教,展现出宏大的人生抱负。全文构思精妙,逻辑严密,既具文学理论价值,又饱含真挚情感,充分彰显苏辙的文学才华与高远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上枢密韩太尉书》乃宋代文豪苏辙致太尉韩琦之书信,属干谒文。文中虽表倾慕韩琦之心,却无攀附权贵、谋求仕进之态,唯以赤诚之心,袒露求见贤者、冀得教诲以臻养气境界之愿。全篇文辞恳切真挚,行文畅达,字里行间尽显作者才思卓绝、文采斐然。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苏辙在开头没直接说想见韩琦,而是先亮出自己对写文章的核心看法:文章是“气”的表现。这个“气”,指的是人的内在修养、精神气质。他提出一个关键观点:文章技巧可以学,但“气”却要靠修养才能获得。接着他举了孟子与司马迁,孟子强调的是内心的道德修养;司马迁则强调的是外在的生活阅历。苏辙总结说,这两位的文章都不是光靠学写作技巧写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心中的“气”充盈饱满,自然流露在文章里。他这样写,既展示了自己对文章之道的深刻见解,又巧妙地为他后面想表达的“需要增长阅历”埋下了伏笔。他关于“气”的理论,继承了曹丕、韩愈的观点,并强调了内外兼修对写好文章都不可或缺,很有价值。第二段:讲自己如何“养气”——外出游历这一段,苏辙用自己亲身体验来说明怎么“养气”。他先说自己十九岁前在家乡:交往的人都是邻里乡亲,见识有限。能看到的不过方圆几百里,没高山大野开阔眼界。书虽然读了很多,但都是古人的旧东西,激发不了志气。他担心这样下去会埋没了自己,所以果断离家去见识天下的壮丽景象和奇闻异事,感受天地的广阔。然后他描述了自己的游历见闻:看历史遗迹:经过秦汉古都,感受历史沧桑。看壮丽山河,尽情观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北望黄河奔腾的激流,遥想古代英雄豪杰。看京城气象,到京城开封,看到皇宫的雄伟,仓库、城池、园林的富庶宏大,才真正知道天下的壮丽。拜见文坛领袖,见到欧阳修先生,听他精妙宏大的议论,看他清秀伟岸的容貌,又和他门下那些有才德的士大夫交往,这才明白天下的好文章都汇聚在这里了!但最后轻轻点了一句:“可是啊,我还没见到您韩太尉呢”。这句话看似随意,其实是精心安排的“遗憾”,为下文正式提出请求做铺垫。第三段作者由衷敬仰,表达求见心愿。从欧阳修自然就引到了韩琦。苏辙先高度赞扬韩琦的才能和功绩,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天下人依靠您才能无忧,四方外族因为害怕您才不敢侵犯。您在朝堂上像贤相周公、召公一样治理国家,在战场上像名将方叔、召虎一样威震四方。然后,他巧妙结合上一段的游历说我出来求学,就是为了见识“大世面”。山,我见识了终南、嵩、华的高峻;水,我见识了黄河的浩大深沉;人,我见识了欧阳公这样的文坛宗师。可是,我还没见到您这位当世最了不起的人物啊!所以,我非常希望能亲眼目睹您的风采,哪怕只听您说一句话来激励自己、壮壮胆气也好。只有这样,才算看遍了天下的“大世面”,人生才没有遗憾了!最后一段,苏辙再次说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志向,表明心迹,谦逊求教。他很年轻,还不熟悉官场事务。他当初来京城,本意不是为了求个一官半职,考中进士是意外之喜,并非他最高兴的事。他真正渴望的,是能有机会继续钻研文章之道,同时学习处理政事。现在有幸能回家等待朝廷选派,有几年空闲时间,正好可以用来做这两件事。他非常诚恳地请求:如果太尉您觉得我还值得教导,愿意屈尊指点我,那真是我莫大的荣幸了!他特别强调自己不是为了做小官而来,是为了增长见识、学习本领,这既表明了他的远大志向,也让他的求见显得不那么功利。

3. 作品点评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艺术特色鲜明:一是“注意在此,立言在彼”,以论“文者气之所形”掩盖干谒本意,避俗破窠;二是善用烘云托月手法,以名山大川、京都盛景、欧阳公风采等层层烘托韩琦之崇高;三是承袭《史记》遗风,行文疏荡跌宕,具奇气风神。全文融干谒之旨于养气之论,于实用中见艺术匠心,尽显古代散文“道艺合一”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以作文养气,引起历见名山大川、京华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绝妙奇文。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 不像李白这样直白张扬了。他声东击西委婉曲折地向韩太尉求请,达到了目的。

现代沈惠乐

# 虽以孟子、司马迁并举,然通篇文字,多从太史公周游天下数语生出。一往疏宕之气,亦如公之评太史公文。

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

下一篇:宋·方回《灰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