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íng
cūn

朝代:宋作者:乐雷发浏览量:2
ér
tóng
luò
dài
xié
yáng
dòu
jiá
jiāng
shè
ròu
xiāng
dào
huā
shuí
shì
zhǔ
hóng
qīng
líng
bàn
绿
táng
láng

译文

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嬉戏玩耍,农家炊烟袅袅豆荚、姜芽与祭肉的香气弥漫。稻田里一路盛放的稻花无人采撷,唯有红蜻蜓与绿螳螂在暮色中相伴而舞。

逐句剖析

"儿童篱落带斜阳":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嬉戏玩耍,

# 篱落:篱笆。

"豆荚姜芽社肉香":农家炊烟袅袅豆荚、姜芽与祭肉的香气弥漫。

# 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豆荚:豆类的荚果。

"一路稻花谁是主":稻田里一路盛放的稻花无人采撷,

"红蜻蛉伴绿螳螂":唯有红蜻蜓与绿螳螂在暮色中相伴而舞。

# 蜻蛉:蜻蜓的别称。一说极似蜻蜓。惟前翅较短,不能远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日行村路》是宋代诗人乐雷发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的是秋天路过郊外一座小村子时的所见所感,勾勒出质朴、自在、秀美的农村田园景致。全诗风格清新自然,耐人寻味,营造出人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美好的氛围,体现出诗人对农村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对自由、闲适、和谐田园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秋日乡村黄昏时分,儿童嬉戏、斜阳映照篱笆,以及飘散着豆荚、姜芽与社肉香气的生活场景,通过稻花、红蜻蜓、绿螳螂等意象,展现了乡村丰收时的自在与丰饶;营造出明快恬淡、充满生机的田园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对自然和谐之美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拟人:“一路稻花谁是主”:以设问赋予稻花“寻觅”的主动性稻花本是自然作物,诗人却以“谁是主”的疑问,将其想象成有思想的主体——仿佛它们在风中摇曳,是在寻找能主宰这片田野的“主人”。实则以拟人化的笔触,借稻花之“问”,暗写农人对丰收的期盼,也让静态的稻田有了寻觅、期待的“情绪”。景物描写:“儿童篱落带斜阳”:以“篱落”(篱笆)点明乡村场景,“斜阳”为画面染上暖金色调,光影从篱笆缝隙洒落,勾勒出儿童嬉戏的模糊轮廓,动静结合中透出黄昏时分的静谧与温馨。

3. 分段赏析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秋日黄昏的乡村图景。诗人以“斜阳”点明时间,金色的余晖洒在篱笆围栏上,孩童在屋舍旁嬉戏,构成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而“豆荚姜芽社肉香”则通过嗅觉描写,将农家炊烟中飘散的炊饭香气与祭祀社神的肉香结合,既暗示农事的丰收,又传递出乡村生活的淳朴与温情。此联以动态(儿童嬉戏)与静态(篱笆、斜阳)相映,嗅觉与视觉交融,奠定了全诗明快而恬淡的基调。“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是全诗点睛之笔。诗人以设问开篇,看似探寻稻花“主人”,实则通过“无主之景”反衬自然的自由与丰饶。稻花盛放却无人采摘,暗示丰收的自在状态;而“红蜻蜓伴绿螳螂”则以拟人化的“伴”字,将两种昆虫的共存升华为和谐共生的意象。红色与绿色的色彩对比鲜明,既呼应了秋日稻田的斑斓,又以“伴”字赋予小生物以情感,消解了黄昏的岑寂,凸显生命的跃动与田园的生机。

4. 作品点评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提到不少古人诗中都喜欢用句法和颜色的对照来营造画面,像白居易、李商隐、韩偓、陆游的诗句,都有红绿相映的场景。在这些诗句里,乐雷发诗的第三句比陆游“一片风光最画得?红蜻蜓点绿荷心”更鲜活。​仔细看乐雷发这句,能感觉到他写得特别细致,就像把眼前的景象直接摆在读者面前。红绿两种颜色对比鲜明,画面一下子就生动起来了。而且他在遣词造句上也很巧妙,没有刻意雕琢,却把场景勾勒得栩栩如生。相比之下,陆游的句子虽然也不错,但乐雷发的诗句在细节和新鲜感上更胜一筹,也让整首诗的亮点更突出,读起来更有韵味,让人印象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无俗韵。

清纪晓岚

# 此诗三四句“比陆游的新鲜具体,主诗也就愈有精彩”。

现代钱钟书《宋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董嗣杲《菖蒲花》

下一篇:宋·韩维《切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