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é
piān

朝代:宋作者:宋真宗浏览量:3
jiā
yòng
mǎi
liáng
tián
shū
zhōng
yǒu
qiān
zhōng
ān
yòng
jià
gāo
lóu
shū
zhōng
yǒu
huáng
jīn
hèn
liáng
méi
shū
zhōng
yǒu
yán
chū
mén
hèn
rén
suí
shū
zhōng
chē
duō
nán
ér
suì
píng
shēng
zhì
jīng
qín
xiàng
chuāng
qián

译文

​​富家翁不用买好的田地,书中自有充足的粮食。安居乐业不用去建设高大的房屋,书中自有黄金做的屋子。娶妻不要担忧不是一段好的姻缘,书中自有美貌的女子。出门不要怨恨无人跟随,书中自然有如簇的车马。男儿如果要实现平生的志向,那就要在窗前勤快地学习儒家经典。

逐句剖析

"富家不用买良田":​​富家翁不用买好的田地,

# 富:富裕。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充足的粮食。

# 粟:稻米。,千钟:极言粮多。钟,古时的容量单位,相当于六斛四斗。

"安居不用架高楼":安居乐业不用去建设高大的房屋,

# 高楼:楼:一作“堂”。一作“梁”。高堂:高大堂皇的房子。,安居:安定地生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黄金做的屋子。

# 黄金屋:指代荣华富贵的生活。

"娶妻莫恨无良媒":娶妻不要担忧不是一段好的姻缘,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美貌的女子。

# 颜如玉:指美女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出门不要怨恨无人跟随,

# 随:跟随。,莫恨:不要怕。

"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然有如簇的车马。

# 簇:簇拥,聚集。

"男儿欲遂平生志":男儿如果要实现平生的志向,

# 志:志向。,欲遂:一作若遂。

"五经勤向窗前读":那就要在窗前勤快地学习儒家经典。

# 窗前:古代读书以背诵为主,须面向墙壁独立背诵。窗前等于墙前。,勤:勤奋。,五经:一作“六经”。六经:古代读书人必学、科举考试必考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失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励学篇》为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是一首劝勉读书的七言诗。诗中通过“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多如簇”等通俗意象,逐层递进地描绘读书可带来的财富、地位与美满生活,最终落脚于“五经勤向窗前读”的劝学主旨。诗中语言直白浅近,将抽象劝诫转化为具象利益,虽显功利,却精准契合宋代科举取士的社会背景,成为激励寒门学子苦读的文本。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励学诗》的创作植根于宋代科举制度的深刻变革。自北宋始,朝廷推行“取士不问家世”的选才新政,明文规定“工商、杂类人等,若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听应举”,将科举取士标准严格限定于考试成绩,这一制度设计从根源上瓦解了隋唐以来“朋党勾结权贵,阻塞寒门晋升”的士族垄断格局。即便此策仅能实现十之八九,已足具划时代的制度创新意义。 宋真宗赵恒作为雅好文墨的帝王,在位期间频繁创作诗文颁赐群臣。据《宋史·真宗本纪》载,某日君臣共赏御制文集时,真宗曾不无自矜地言道:“朕于听政之余,以翰墨遣兴,虽不足垂范后世,亦平生志趣所在。”除却庙堂雅制,帝王对通俗文学亦颇有偏爱,其《恤民歌》等散佚作品,据考当与传世《劝学诗》同样采用俚俗语言。值得注意的是,真宗朝虽屡颁劝学诏令,然载于正史的官方文献实属有限。现存史料中,除脍炙人口的《劝学诗》外,《传家宝》二集卷五《时习编》三集尚录有《劝学谕》一篇,其内容旨趣与行文风格皆与《劝学诗》高度契合,由此可证真宗劝学育才之深切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劝学诗,也是一首励志诗。诗中以“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等生动比喻,介绍了读书可以带来衣食富足、安居乐业、社会地位、婚姻家庭等现实利益,体现了通过读书获取功名、改变命运的观念,表达了诗人以物质激励激发读书志向。

2. 写作手法

借代:“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一种借代的说法,这两句概括了过去这么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黄金屋”“颜如玉”代指出人头地,只要努力读书,一朝金榜题名就会出人头地。古代这么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求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

3. 分段赏析

第一层(前四句)​以物质利益为切入点,直白地宣扬读书的实用功能。“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以“千钟粟”对应土地财富,暗示读书能替代农耕经济;“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则用“黄金屋”象征居所奢华,将读书与物质享受直接挂钩。这两句通过否定传统致富途径(买田、建房),强化“读书即捷径”的逻辑,语言通俗,诱惑力极强,但亦暴露了浓厚的功利色彩。​第二层(中间四句)​转向社会地位与婚姻的世俗需求。“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以“车马如簇”描绘读书带来的排场与社交资本;“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则以“颜如玉”美化读书对婚姻的助力。此层延续物质化表达,但将利益范围从生存需求扩展至社会关系,进一步迎合士子对阶层跃升的渴望。​第三层(末两句)​收束全诗,点明主旨。“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跳出具体利益,转向“平生志”的宏大目标,并以“五经”暗指儒家经典,试图为功利性劝学披上道德外衣。然而,“勤向窗前读”的朴素劝诫与前半部分的华美许诺形成反差,反而凸显了全诗“以利导善”的矛盾性——既依赖物质刺激,又试图回归传统治学精神。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自古以来被广泛用作劝诫人们读书的经典文本,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深远。作为一代帝王,宋真宗以极具诱惑力的语言,宣扬读书带来的功名利禄,迎合了天下士子“学而优则仕”的心理需求。正因如此,此诗自诞生之日起,便成为历代读书人心中的座右铭,既鼓励了无数寒门子弟发愤图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功利性读书的风气。有人认为,读书的动机并不需要过多苛求,只要愿意读书,总好过不读书。功利与名誉固然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虽如“兴奋剂”一般,但在社会发展层面,却未尝不是一种积极作用。然而,真正高尚的读书之道,并非一味追逐金屋美女、功名富贵,而应是以修身立德为本。当动机端正时,功利反倒水到渠成;反之,若是出于私欲与邪念,读书反而可能沦为有害的工具。正因其皇帝亲撰的特殊身份,这首诗在宋元以来的戏曲、小说中屡屡被引用,成为塑造读书人形象时的重要素材。无论是用以励志勉学,还是作为讽刺批判的工具,皆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成为世代读书人反思自警的镜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劝学文》曰:‘书中自有黄金屋’。又曰:‘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自斯言一入于胸中,未得志之时已萌贪饕;既得志之后,咨其掊克,惟以金多为荣,不以行秽为辱,屡玷白简,恬然自如,虽有清议,置之不恤。然司白简持清议者,又未必非若人也。毋怪乎玩视典宪为具文,一切置廉耻于扫地,气习日胜,若根天真,惟知肥家庇族而已,亦不知其为蠢国害民也,得非蔽锢于劝学文而然耶?是固不可不深责贪饕之徒,亦不可不归咎于劝学文有以误之也。

宋李之彦《东谷所见》

# 不知所编者何意?开端即劝学文数首,其一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文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呜呼!捍外诱而全真纯大易,独于蒙时加省焉。童蒙之年,正善恶未定之闲,何等时也,便教之以淫、以利、以势。此等言语一入胸中,便是沦洽骨髓的病痛。一味只于声色势利上钻求之,而望其壮长学做圣贤,吁!亦难矣!心术之坏,莫非此篇为之作俑也。

明戚继光《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 古之《劝学文》,云有千钟粟。玉女颜如花,贮之黄金屋。父兄教子弟,见闻缠积毒。以此失人理,亡身终灭国。

明金堡《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 作为一个最高统治者,率先赤裸裸地将利禄作为劝学手段的人,则是北宋真宗皇帝赵恒”……“至此,科举已成为封建社会里对士人影响最大和最具吸引力的事业,由此直接推动了两宋文化的大普及。

不详原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何忠礼《宋史研究论文集2016》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下一篇:宋·孙洙《河满子·秋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