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táng
chūn
xiǎo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虞似良浏览量:3
qīng
yāng
chèn
shǒu
qīng
qīng
yān
míng
míng
dōng
fēng
rǎn
jìn
sān
qiān
qǐng
bái
fēi
lái
chù
tíng

译文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逐句剖析

"一把青秧趁手青":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

# 趁手青:插秧下田,随手就青。趁手:顺手、就手。趁,随即。,青秧:绿色的秧苗。青:一作新。

"轻烟漠漠雨冥冥":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 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冥冥:形容天气昏暗。,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轻烟:淡淡的烟雾。

"东风染尽三千顷":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

# 三千顷:形容稻田面积广阔。顷,地积单位,一顷等于一百亩。,染尽:这里形容春风把田里的稻苗全部吹绿,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染:这里指东风把秧苗吹成青色。,东风:春风。

"白鹭飞来无处停":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 白鹭:水鸟名,羽毛洁白,腿长,能入水捕食鱼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横溪堂春晓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虞似良创作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描绘农夫插秧的眼前实景,后两句想象秧苗在温煦东风中生长至白鹭难落足的虚景,实景与虚景衔接自然。此诗刻画江南插秧时节的田间景象,热忱赞美农民的辛勤劳作。全诗无一字着“绿”,却展现出生机盎然的绿意,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春景图,洋溢着清新怡人的田园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虞似良,南宋诗人。字仲房,号横溪真逸,又好宝莲山人。虞似良,横溪(今大吕乡横溪村)人,祖籍余杭。宋建炎初父官于台,遂居属黄岩横溪淳熙年间为兵部侍郎,后任成都府路运判官。工诗,擅篆隶书。(今属温岭城南其诗词清婉,得唐人旨趣。善篆隶,尤工隶书,家藏汉碑刻数千本,心摹手追,尽得旨趣,晚自成一家。有《篆隶韵书》行于世,所书碑碣极多。宋释居简曾评:“虞兵部仲房书《杜工部李潮八分小篆》、《王宰山水图》两篇,隶法。”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横溪堂春晓二首(其一)》是虞似良所作,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代不详。诗人因对农事关切,于横溪堂附近目睹青苗长势旺盛,有感于春日江南农村的蓬勃生机,遂提笔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诗歌描绘了江南春日细雨霏霏、绿茵遍野、农民插秧、白鹭飞翔的田园风光,以“青”字凸显春风春雨的力量,画面鲜明、语言优美,洋溢着盎然情趣。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前两句“一把新青秧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为实写,刻画农民插秧时新秧翠绿、烟雨朦胧的眼前场景;后两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为虚写,“东风染尽”想象春风吹绿田野的过程,“白鹭无处停”虚摹秧苗繁茂的未来景象。实写奠基,虚写拓展,虚实相生中展现田园生机与劳动伟力。想象:“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诗人看着眼前刚插下的新秧,展开想象:春风吹过之后,大片稻田会被全都染成绿色,等秧苗长得茂密了,连白鹭飞过来都找不到地方落脚。这一想象不局限于眼前的景象,在心里勾画出日后稻田繁茂的样子,让诗的意境从当下的景色延伸到了将来的景象。反衬:以动衬静,“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白鹭寻觅栖息之地而不得的窘境,反衬秧苗生长的密密麻麻。诗人不直接描绘秧苗的繁茂,而是通过白鹭这一自然意象的“反常”状态,烘托出田间秧苗的稠密程度,以动衬静、以鸟衬秧,含蓄地歌颂了农民辛勤劳动带来的丰硕成果,构思精巧且富有画面趣味。

3. 分段赏析

“一把青秧趁手青”一句是对插秧场景的生动描绘。前一个“青”为形容词,描摹新秧鲜嫩翠绿的色泽;后一个“青”作动词,展现出秧苗插入水田后迅速返青的动态过程,两个“青”字连用,不仅形成语言上的回环之美,更巧妙传达出春天强大的生命力,仿佛手中的秧苗在接触水土的瞬间便迫不及待地生长,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生机的敏锐捕捉与细腻刻画。“轻烟漠漠雨冥冥”着力描写江南春日的气候特征。“轻烟漠漠”勾勒出薄雾如轻纱般弥漫、朦胧缥缈的景象,“雨冥冥”则描绘细雨绵密、天色阴沉的氛围。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既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又形象地渲染出春雨时节特有的湿润与静谧。这样的天气条件,是江南水乡春天典型的景象,为万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同时也为下文写秧苗的蓬勃生长做了铺垫。“东风染尽三千顷”此句以浪漫的笔触展现春风的神奇力量。诗人用“东风”代指春风,赋予其如画家般的创造力,“染尽”一词具有表现力,强调春风如同拿着巨笔,将广阔无垠的三千顷田野都染成了绿色。诗人虽未具体点明染尽了何物,但读者自可想象,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一望无际的稻田由黄转绿,大地仿佛被重新着色,到处涌动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春风变得具体可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白鹭飞来无处停”以精妙的构思收束全诗。诗人不直接写秧苗的繁茂,而是以白鹭飞来却找不到落脚之处这一独特之处,从侧面反衬出禾苗生长得极为密集。试想,平日在水田中悠然栖息的白鹭,此刻却因秧苗的密密麻麻而无处容身,足见秧苗长势之旺盛。这一结尾,不仅使诗歌画面更具动态感与趣味性,还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热情歌颂了农民辛勤劳作带来的丰硕成果,展现出劳动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深化了诗歌主题。

4. 作品点评

诗人基于现实场景展开创作,将眼前所见与心中想象紧密交织。彼时农民正忙于春播,刚插秧苗的水田泛着青色,诗人由此展望丰收前景,设想秧苗繁茂时,白鹭将难觅落脚之处。诗中前两句描绘当下实景,后两句勾勒未来虚景,布局精巧,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全诗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诗中意象色彩明艳、充满生机,营造出开阔悠远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下一篇: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