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清明":临近清明时分,
"翠禽枝上消魂":枝头上翠鸟的叫声凄婉动人。
# 翠禽:翠鸟。
"可惜一片清歌":可惜这一片清歌,
"都付与黄昏":都付与寂寞的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想要对柳花低述衷曲,
# 柳花:指柳絮。
"怕柳花轻薄":又怕柳花轻薄,
"不解伤春":不懂得人的伤春之心。
"念楚乡旅宿":我独自漂泊在南国楚乡,
"柔情别绪":满怀柔情别恨,
"谁与温存":有谁能给我一点儿温存。
"空樽夜泣":空空的酒杯仿佛在为我哭泣,
# 空樽:空酒杯。
"青山不语":青山无语宛如在为我伤心,
"残月当门":一缕残阳斜照着院门。
# 月:一作照。
"翠玉楼前":在华丽的楼前,
# 翠玉楼:即前文“楚乡旅宿”。
"惟是有、":只有、
"一波湘水":那一池悠悠的湘水,
"摇荡湘云":倒映着悠悠轻荡的湘云。
"天长梦短":无聊的白日是那样漫长,梦境却短得可怜。
"问甚时、":请问苍天、
"重见桃根":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和恋人见面?
# 桃根:出于东晋的《桃叶歌》: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后词中多代指意中人。
"这次第":如此种种,
# 这次第:“如此种种”的意思。
"算人间没个并刀":就算整个人间,也没有任何一个并州的刀剪,
#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当时以锋利著称。
"剪断心上愁痕":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万绪剪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湘春夜月·近清明》是南宋词人黄孝迈创作的自度曲,也是一首宫怨词。全词以“近清明”点明时令,借“翠禽消魂”“柳花低诉”等意象,将黄昏清歌与残月当门的静寂交织,构建出凄婉的意境。词人通过对湘水之滨春夜月色的描写,抒发了羁旅中的伤春恨别之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词人以“空樽夜泣,青山不语,残照当门”三组冷色调意象,构建出视听通感的幽寂空间。空樽拟人化垂泪,将无形之悲转化为具象之泣;青山静默如亘古遗民,残照斜门似时光凝固,三者以“静”衬“动”,烘托出词人辗转难眠的孤寂拟人:“翠禽枝上消魂”“消魂”二字赋予翠鸟以人的情感,将鸟鸣的婉转与游子的伤春之思融为一体。鸟声本无情,词人却以“消魂”形容其哀切,仿佛枝头禽鸟亦为清明时节的离愁所感染。“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词人欲向柳絮倾诉愁绪,又恐其“轻薄不解伤春”,将柳絮拟为浮躁无情的俗物。一“诉”一“怕”,既显孤寂,又暗讽世无知己,唯有自然之物可暂寄幽怀。
3. 分段赏析
《湘春夜月》为黄孝迈自创词牌,其内容与调名高度契合,通过描绘湘江春夜的月色,抒发了词人羁旅楚地时的伤春怀远之情。上片以伤春为主线,开篇从枝头翠鸟的鸣叫写起,点明“近清明”的时令特征。“翠禽”即翠鸟,“消魂”二字赋予鸟鸣以人的情感,使其成为词人内心忧伤的投射。紧接着“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二句,通过“清歌”的愉悦与“黄昏”的哀愁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沉郁的抒情基调。随后词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柳絮人格化为倾诉对象,却又“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以柳絮的“轻薄”反衬自身愁思的深重。在“念楚乡旅宿”的独白中,词人以“谁与温存”的反问句式,在冷寂中凸显对温暖的渴求,而“柔情别绪”四字自然完成了从伤春到离恨的情感过渡。下片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意象组合深化离愁。首句“空樽夜泣”以酒杯拟人,与姜夔“翠樽易泣”异曲同工;“青山不语”以山的沉默强化环境的孤寂;“残照当门”则化用柳永“晓风残月”的意境,以残月象征别离。这三句构成“声—寂—光”的层次,为“翠玉楼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摇荡湘云”的朦胧画面铺垫。水天摇荡的动感与前述静景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类似“蝉噪林逾静”的艺术张力。后文“天长梦短”将宇宙之永恒与人生之短暂对照,引出“重见桃根”的迫切期盼,此典出自王献之《桃叶歌》,借指意中人。结句“算人间没个并刀,剪断心上愁痕”以并州快剪的典故,在否定中强化愁绪的不可解脱,与姜夔“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遥相呼应。
# 风度婉秀,真佳词也。
清万树《词律》
上一篇:宋·聂胜琼《鹧鸪天·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