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惨花愁出凤城":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楼是变得那样的惨白,花朵也开得如此悲愁,
# 凤城:指北宋都城汴京。,玉惨花愁:形容女子愁眉苦脸。
"莲花楼下柳青青":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下,那柳树也显得青青悠悠。
# 莲花楼:饯饮之处。
"尊前一唱阳关曲":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阳关曲》为你送别,
# 阳关:即《阳关曲》,古人送别时唱此曲。
"别个人人第五程":伴你过了一程又一程,却终需分离!
# 程:里程,古人称一站为一程。,人人:那个人,指所爱的人。
"寻好梦":真希望能和你在梦中相会,
"梦难成":但是好梦又难寻成。
"有谁知我此时情":有谁知道我此时的情怀?
"枕前泪共阶前雨":我只有在枕上默默流泪,而天也在阶前暗暗飘雨,
"隔个窗儿滴到明":隔着窗儿,里外一起滴到天明。
聂胜琼,北宋都下名妓,生卒年不详。与李之问情笃。李归家分别后五日,她以《鹧鸪天》词寄之。李妻见词而喜,助夫娶回为妾。《全宋词》存其词一首,即《鹧鸪天》。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怀人的词。它描绘了词人与李之问离别之际的场景与内心感受,生动地展现出二人之间真挚深厚的情感,把离别之苦、相思之切刻画得细腻入微,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词人对李之问的眷恋与深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玉惨花愁出凤城”。这里将词人的容貌比作“玉”与“花”,以“玉惨花愁”来形容词人送别时面容憔悴、愁容满面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其因离别而产生的愁苦之情。虚实结合:“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此句中,“枕前泪”是实写,描绘出词人因思念而落泪的真实情景;“阶前雨”是眼前所见之景,也是实写,但二者共同营造出的“滴到明”这一情境,包含着词人对漫漫长夜无尽思念的想象,属于虚写。通过实与虚的结合,强化了离别相思之苦。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送别场景。起首两句“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便将送别时的哀伤尽显无遗。此处以“玉”与“花”来形容女词人的娇美容颜,而“惨”与“愁”二字,则生动地描绘出其送别时的悲苦心境。因与爱人难舍难分,女词人面容失色,满是愁绪。莲花楼下,柳色葱茏,这一描写不仅点明送别的时节为春季,同时也与王维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写景手法相契合,含蓄而明确地表达了送别之意。上片末尾两句“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细致刻画了最终分别的情景。在饯行的酒席之上,女词人饱含深情地唱起《阳关曲》,那曲调中满是离别的不舍。唱罢,她仍恋恋不舍,一路相送,一程又一程,尽显对李之问的深情厚意。整个上片,在叙事之中巧妙融入抒情,将女词人对爱人的一往情深,展现得淋漓尽致。词的下片,倾诉着别后相思的凄楚哀伤。起首“寻好梦,梦难成”,短短六字,便将词人痛苦的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自送别爱人后,词人便深深陷入思念的漩涡,因无法与爱人相见,只能寄望于在梦中与之相会。然而,残酷的现实却是连这小小的心愿都难以达成,“寻好梦,梦难成”,梦中相聚竟成奢望。紧接着,一句“况谁知我此时情”,如一声悲叹,道尽了女词人内心深处那浓烈的孤独与苦闷。最后两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营造出一幅极为感人且意境凄清深沉的画面,尽显词人独特的艺术个性,也凸显了这首词别具一格的美感。“帘前雨”与“枕前泪”相互映衬,以那无情的雨声烘托着饱含相思的泪滴。窗内之人泪洒枕前,窗外之雨淅淅沥沥,二者交织在一起,一同滴落到天明。词人巧妙地将人物主体的活动——“枕前泪”,与雨夜的客观环境——“阶前雨”叠加融合,对这夜雨中情景交融的细腻描绘,更显深刻动人。“隔个窗儿”这一独特视角,使窗外之景与窗内之人紧密相连,窗外“阶前雨”的每一声滴落,都仿佛重重地敲打在词人的心尖,令人肝肠寸断。词人将“枕前泪”与“帘前雨”这两幅画面巧妙相联相叠,“隔个窗儿”的表述更是新颖别致,不仅突出了词人的独特匠心,更将离别之苦渲染得愈发深沉。因为此处所描绘的“滴到明”,既是“帘前雨”的持续,更是“枕前泪”的流淌。泪如雨下,雨似泪流,无尽的相思将词人紧紧束缚,使其深陷孤独、凄惶的痛苦深渊之中,难以自拔。
4. 作品点评
《鹧鸪天·别情》虽为北宋歌妓所作,却毫无脂粉俗气。全词感情赤诚深沉,宛如从心底汩汩流出,所塑造的形象鲜明灵动,呼之欲出。其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易懂,毫无雕琢堆砌之感。在宋代众多情词之中,犹如一股清泉,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 风致如许,真所谓我见,犹怜者也。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纯是至情语,自然妙造,不假雕琢,愈浑成,愈稂粹。于北宋名家中,颇近六一、东山,方之闺帷之彦,虽幽栖、漱玉,未遑多让,诚坤灵间气矣。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
上一篇: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下一篇:宋·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