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lán
huā
·
·
huái
shān
yǐn
yǐn

朝代:宋作者:淮上女浏览量:3
huái
shān
yǐn
yǐn
qiān
yún
fēng
qiān
hèn
huái
shuǐ
yōu
yōu
wàn
qǐng
yān
wàn
qǐng
chóu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zhē
zhù
xíng
rén
dōng
wàng
yǎn
hèn
jiù
chóu
xīn
yǒu
lèi
yán
duì
wǎn
chūn

译文

远望淮山隐隐约约可见其影,连绵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淮水浩渺悠远,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山长水远,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视线。旧恨新愁,面对这晚春景象,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垂泪。

逐句剖析

"淮山隐隐":远望淮山隐隐约约可见其影,

# 隐隐:不明显,不清晰。,淮山:指淮河两岸所见山峰。

"千里云峰千里恨":连绵千里的山峦承载着我千里的悲恨。

"淮水悠悠":淮水浩渺悠远,

# 悠悠:遥远。,淮水:指淮河,源出河南桐柏山,东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

"万顷烟波万顷愁":万里波涛寄托了我万里的愁思。

# 烟波:雾气迷蒙的水坡。

"山长水远":山长水远,

"遮住行人东望眼":挡住了行人向东眺望的视线。

# 东望:词人被掳北上,所以向东眺望故乡。

"恨旧愁新":旧恨新愁,

# 恨旧愁新:即旧恨新愁,指对金人统治者的恨,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愁。

"有泪无言对晚春":面对这晚春景象,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垂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是南宋词人淮上女的一首作品。全词以乱世女子的命运为轴,上阕泣诉离乡北去时山河破碎之痛,下阕低徊故国遥望中家山缥缈之思。词人将个人离恨与家国创伤为一体,以“千里云峰千里恨”的叠浪意象,构建出苍茫浩渺的愁绪空间,使山河烟云皆成历史创痛的见证。全篇以民歌式质朴语言,道尽时代弱质女流的生存困境,映照出整个时代的精神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作于金兴定末年(约公元1222年),正值金兵南下侵宋之际。作者淮上女在战乱中不幸被金人掳掠北行,途经某处旅舍时,于壁间题下这首血泪凝成的词作。历史烽烟中的女性命运,借墨痕与泪痕交织成永恒的悲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书一首宋词,同时,它也是一首​​以战争苦难为题材的闺怨词​​,通过被掳女子的视角,控诉了南宋末年金兵南侵的暴行与百姓的悲惨命运。

2.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片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词的下片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3.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词以凄恻笔触展现战乱年代柔弱女性遭受的深重苦难,字字血泪令人动容。作品采用民歌式表达,山水意象与愁恨心绪回环交织,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律美。这种质朴而深情的艺术处理,使读者在感受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同时,亦能深刻体察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抗争,读罢余韵绵长,荡气回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夫人心不能无所感,有感不能无所寄;寄托不厚,感人不深;厚而不都,感其所感,不能感其所不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点绛唇·桃源》

下一篇:宋·黄庭坚《双井茶送子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