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陈谏议家有劣马":宋代陈谏议家中有一匹劣马,
# 劣:顽劣的马。,陈谏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谏议大夫,故称之。
"性暴":性情暴躁,
"不可驭":没法驾驭,
# 驭:驾驭,控制。,可:能够。
"蹄啮伤人多矣":踢伤、咬伤了很多人。
# 啮:咬。,蹄:名词作动词用,踢。
"一日":一天,
"谏议入厩":陈谏议走进马棚,
# 厩:马厩。
"不见是马":没看到这匹马,
# 是:这匹。
"因诘仆":于是责问仆人:“
# 仆:仆人,指养马的仆人。,诘:责问。,因:于是。
"彼马何以不见":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 何以:以何,凭什么,怎么。,彼:那。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仆人说那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
# 贾人:商人。,售:出售。,为:把。
"尧咨者":陈尧咨,
"陈谏议之子也":是陈谏议的儿子。
"谏议遽召子":陈谏议立刻叫来儿子,
# 遽:急忙,马上。
"曰":说:“
# 曰:说,回答。
"汝为贵臣":你是朝中重臣,
# 贵臣:朝廷中的重臣。,汝:你。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家里身边的人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
# 制:控制,制服。
"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 蓄:饲养。,安:怎么,哪里。
"是移祸于人也":你这是把灾祸转移给别人啊!”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陈谏议赶紧派人去追商人牵回马,
"而偿其直":并把卖马的钱退还给商人。
# 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
"戒仆养之终老":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 戒:通“诫”,告诫。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代贤仁之人的风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道德教化散文。讲述宋代陈谏议家劣马伤人,儿子陈尧咨卖马给商人,陈谏议发现后,因担忧商人无法驾驭、转嫁祸患,急忙追回马并赔偿,还告诫仆人养马终老的故事。借“劣马交易”的生活场景,体现陈谏议坚守道德、不将危害转嫁给他人的高尚品德,传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价值观。
2. 分段赏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以简洁叙事切入。“劣马”定性,用“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从脾气、可控性、危害结果,层层递进展现马的“祸端”本质。短短数语,既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又借“劣马难驯且伤人”的设定,将矛盾焦点前置—马是隐患,如何处置考验主人德行,让读者自然代入“看陈家如何解决麻烦”的期待。“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承接上文“劣马为患”,写马失踪后的问责。“入厩不见马”触发陈谏议的疑问,“诘仆”动作,凸显他对马去向的重视;仆人“售之贾人”的回应,把矛盾从“马在家闯祸”,升级为“马被转卖,祸患转嫁”。点明“尧咨是子”,让家庭伦理(父子亲情)与道德准则(不坑害人)产生碰撞,故事张力陡增—读者会好奇:陈谏议会偏袒儿子,还是坚守道德?简单叙事里,冲突层次悄然加深。“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聚焦陈谏议教育儿子的核心场景。“遽召子”,一个“遽”字,尽显急切与对儿子行为的不满;质问话语中,先提“汝为贵臣”,强调身份对应的责任(贵臣更应守德);再以“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用逻辑推导(家人管不住,商人更管不住),点明卖马行为是“移祸于人”。直接定性的斥责,鲜明展现陈谏议坚守“不转嫁祸患”的道德底线,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融入日常家教,让人物正直、有原则的形象,瞬间立起。“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续写陈谏议的行动。“急命人追”,突出行动力,不纵容错误滋生;“偿其直”,用赔偿弥补商人损失,显担当;“戒仆养之终老”,从根源消除“劣马伤人”隐患,更彰显“负责到底”的态度。这一系列行为,把前文的“道德斥责”落到实处—陈谏议不止“说”,更用“做”践行准则,让“古仁之风”从抽象说教,变成可感知的行动,使人物“言行一致、仁义有德”的形象,愈发饱满。“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以他人评价收尾。“时人”代表社会舆论,“古仁之风”呼应古代贤德标准(如孔子推崇的“仁”)。借外部赞誉,侧面烘托陈谏议品德高尚,将其行为升华为“道德标杆”。既强化故事的教化意义(让读者明白“不转嫁祸患、敢担当”值得推崇),又给叙事画上句号—从“劣马闯祸”开始,到“德行受赞”结束,完整传递“守德者受敬”的价值逻辑。
上一篇:宋·程垓《最高楼·旧时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