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常早睡":天气寒冷时常常早睡,
"不待日光敛":不等太阳落山就睡了。
"恐碍山猿入":担心妨碍山中的猿猴进入,
"柴门未尝掩":柴门从未关上过。
"落叶打窗鸣":落叶敲打窗户发出声响,
"枕间疑雨点":在枕边怀疑是雨点落下。
"起视西峰头":起身查看西边山峰的顶端,
"月残星闪闪":只见残月高悬,星星闪烁。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山居隐逸诗。诗歌以冬夜山居为背景,勾勒出未待日暮便早寝的隐逸日常,营造出深山静夜的幽寂意境。表达了禅僧顺应自然、与万物共息的澄明心境。
2. 写作手法
通感:“落叶打窗鸣,枕间疑雨点”一句运用通感手法,将听觉与触觉相互交融,不仅突破了常规的认知模式,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还强化了秋夜的寂寥氛围,暗示了诗人独居时的敏感心绪。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这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更深刻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心境,展现了诗歌的艺术魅力。细节描写:“柴门未掩”“落叶打窗”中那未曾掩上的柴门,似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份闲适与自在,它没有紧闭门户的刻意与拘谨,而是以一种开放、随性的姿态,展现出生活的质朴与本真,让人仿佛能看到诗人漫步城南,路过这户人家时,那半开柴门后宁静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而“落叶打窗”这一细节,更是将秋的韵味与动态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片片落叶在秋风中飘飞,轻轻叩击着窗户,发出细微而又清晰的声响,这声响打破了周围的寂静,却又在喧嚣中增添了几分静谧的诗意。它不仅描绘出了秋日里落叶纷飞的自然景象,更以一种细腻而灵动的方式,将诗人内心的微妙情感融入其中。
3. 分段赏析
“天寒常早睡,不待日光敛。”开篇点明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奏,“天寒”与“早睡”形成因果关联,既体现对气候的敏感体察,也暗含避世隐居的闲适心境,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恐碍山猿入,柴门未尝掩。”通过“恐碍”的细腻心理描写,展现诗人与自然生灵的和谐共处,柴门不掩的细节折射出隐士的豁达胸襟,呼应宋代文人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落叶打窗鸣,枕间疑雨点。”以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触觉,落叶的萧瑟与雨点的绵密交织,既强化秋夜寂寥氛围,又暗示诗人独居时的敏感心绪,细微声响反衬出环境的幽深静谧。“起视西峰头,月残星闪闪。”动作描写打破前文的静谧,月光与星光的“残”“闪”暗示长夜将尽,时间流逝中透出诗人对自然律动的敏锐感知,收尾于苍茫夜色,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苏辙《早睡》
下一篇:宋·高观国《少年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