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shì

朝代:宋作者:吴惟信浏览量:3
huā
fēng
zhèng
qīng
míng
yóu
xún
chūn
bàn
chū
chéng
shēng
shōu
shí
wàn
zhū
yáng
liǔ
shǔ
liú
yīng

译文

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逐句剖析

"梨花风起正清明":风吹梨花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

#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梨花风为第十七番花信风。梨花风后不久即是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游人们为了寻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

# 笙歌:乐声、歌声。

"万株杨柳属流莺":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

# 属:归于。,杨柳:杨柳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堤清明即事》为南宋诗人吴惟信所作七言绝句。诗中紧扣清明时节,借侧面描写绘苏堤风光与游春盛景。前两句以“梨花风”点明节令,“半出城”凸显游人探春热情,勾勒西湖春景与游春热闹;后两句“写日暮人散,借流莺占柳,从侧面衬出景色幽美。全诗未直接渲染春光,却借游人纵情、黄莺恣意,促人联想西湖胜景,构思精巧。既展现清明西湖的优美宜人,也抒发诗人对春景的喜爱赞美,情景交融,意境含蓄有味,将苏堤清明从白天到日暮的独特景致与氛围,生动呈现,尽显春日西湖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记游诗。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苏堤上,梨花随风、游子寻春出城,日暮后笙歌散去、杨柳归流莺的景象,展现春日西湖的热闹与幽美,抒发对春景的喜爱赞美。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借“游子寻春半出城”体现西湖春景吸引力,以“万株杨柳属流莺”衬日暮后清幽,不直接写春景多美,通过游人、流莺表现,让读者联想。情景交融:前两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绘清明梨花风、游子出城之景,融游春热闹欣喜;后两句“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写日暮笙歇、流莺占柳,蕴春景幽美眷恋。景为情设,情借景抒,将对西湖清明的喜爱,融入朝暮不同画面,让情与景相互渗透、交融。

3. 分段赏析

“梨花风起正清明”:“梨花风”巧妙点出清明时节特定风物,春风拂动梨花,既勾勒出春日西湖边清新柔美的环境,又借典型景象精准点明节令,为全诗奠定明朗欢快的基调,让读者瞬间入清明之境。“游子寻春半出城”:“半出城”以夸张手法,凸显出城寻春的游子数量之多,侧面烘托西湖春景吸引力,一个“寻”字,将游人对春日美好景致的急切探寻与喜爱之情尽显,勾勒出热闹游春氛围。“日暮笙歌收拾去”:“日暮”点明时间转换,“笙歌收拾去”简洁勾勒出白天游春的喧闹渐息,从动态热闹转入静态幽美,形成场景对比,为后文流莺登场做铺垫。“万株杨柳属流莺”:以“属”字将杨柳赋予流莺,拟人化的笔法,写游人散去后,流莺成为杨柳的“主人”,借流莺欢啼,从侧面渲染出西湖日暮后清幽又充满生机的独特韵味,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几《苏秀道中》

下一篇:宋·吕希纯《乌龙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