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的路上,
# 秀:秀州,今浙江嘉兴。,苏:今江苏苏州。
"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从七月二十五日夜里开始,大雨连续下了三天,
"秋苗以苏":秋天的禾苗因此重新焕发生机,
# 苏:指干旱后的稻田因雨水复苏了。
"喜而有作":喜悦之下写下这首诗。
"一夕骄阳转作霖":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
# 霖:一连数日的大雨。,骄阳:猛烈的阳光。
"梦回凉冷润衣襟":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
# 梦回:从梦中醒来。
"不愁屋漏床床湿":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
# 不愁屋漏床床湿: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深":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
# 且喜溪流岸岸深: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
"五更桐叶最佳音":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
# 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佳,小集、律髓作知。
"无田似我犹欣舞":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
"何况田间望岁心":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 望岁:盼望丰收年成。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间:小集、律髓作家。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洋溢着轻快韵律、饱含酣畅情致的喜雨诗。全诗描写了该年夏秋交替之际,天气久晴无雨,直至七月二十五日夜,甘霖骤降,连绵三日的大雨终于让濒临枯萎的庄稼重获生机。表现了诗人对喜雨的由衷赞美,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2. 写作手法
想象:“千里稻花应秀色”为想象之景,点明诗人欣喜源于这场及时雨润泽农田,预示秋收有望。对比:颔联“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以个人居所狼狈(屋漏床湿)与百姓农田受益(溪流涨深)形成对比,凸显诗人“忧民忘己”的情怀;尾联“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更以“无田之人”与“田间农夫”的情感反差,强化百姓对甘霖的迫切期盼,将“与民同乐”的主题推向高潮。这种对比既让情感层次更鲜明,也让忧民之心更具感染力。化用:“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借鉴杜甫《春日江村》里“春流岸岸深”。诗人在原句基础上巧妙添加“不愁”“且喜”,赋予旧句新意,既生动描绘听雨场景,又道出盼雨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便从夜间降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强烈反差:诗人于闷热中入眠,醒来时,白日的酷热已被清爽的夜风驱散,原来大雨骤至。这两句看似如实描绘生活场景,实则细腻勾勒出诗人从不满到欣喜的心理转变。选择“梦回”这一特殊时刻落笔,更凸显出这场雨带来的意外之喜,暗示诗人对甘霖的殷切期盼。颔联描写对雨的感受,体现江西诗派熔铸前人诗句的创作特色。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对句“且喜溪流岸岸深”借鉴杜甫《春日江村》里“春流岸岸深”。诗人在原句基础上巧妙添加“不愁”“且喜”,赋予旧句新意,既生动描绘听雨场景,又道出盼雨心境。诗句不仅展现因雨消暑的快意,更为后文情感升华埋下伏笔,无怪乎元方回称赞其灵动流畅。颈联继续抒发喜雨之情。前句“千里稻花应秀色”为想象之景,点明诗人欣喜源于这场及时雨润泽农田,预示秋收有望;后句以“五更桐叶最佳音”描绘雨打桐叶之声,寄托内心欢愉。江西诗派注重炼字,尤其擅长锤炼虚字,此联“应”“最”二字精准传神,强化诗意。值得注意的是,“千里稻花应秀色”与唐殷尧藩《喜雨》诗意偶合,或为巧合,或有意借鉴。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传统诗词中秋夜听雨打梧桐常渲染愁绪,如刘媛《长门怨》、温庭筠《更漏子》皆如此。曾几却独辟蹊径,将雨打梧桐之声转化为丰收的希望之音,即使夜不能寐也是“喜而不寐”,充分体现江西诗派“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脱胎换骨”的创作理念。尾联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感慨:连我这无田之人都为这场好雨欣喜若狂,更何况期盼丰收的农夫呢?“犹”“何况”等虚词层层递进,以自抑手法强化情感张力。正因诗人无田却如此欣喜,更显其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清人纪昀评价此联“精神饱满,一结尤完足酣畅”,可谓精准到位。
4. 作品点评
从谋篇到句法,这首诗无不彰显着江西诗派的典型特质。然而,诗人以真挚情感为底色,打破了该诗派常有的冷峻生硬之感。尤为难得的是,江西诗派学杜多着力于技巧层面,而此诗不仅继承了杜诗在格律、用典等技法上的精髓,更传承了杜甫心系苍生的民本情怀,同时注重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与诗格的经营。
上一篇:宋·陆游《唐虞》
下一篇: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