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屏石枕竹方床":纸围屏风石作枕头,卧在竹床多么清凉,
# 纸屏:即纸屏风,以藤皮茧纸制成,取其雅致通风,屏上常以梅花蝴蝶为饰。
"手倦抛书午梦长":久举书卷手已疲累,把书抛在一旁渐入悠长梦乡。
# 书:蔡确诗有“卧展柴桑处士诗”之句,或以为“书”即指陶渊明诗集。解为一般书史亦可。
"睡起莞然成独笑":醒来后不觉独自微笑,
# 莞然成独笑:《楚辞·渔父》:“渔父莞尔(犹‘莞然’)而笑,鼓枻(桨)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屈原)言。”王逸《楚辞章句》注云:“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莞然,微笑貌。独笑:独自微笑。
"数声渔笛在沧浪":忽听几声清亮的渔笛在沧浪江上回荡。
# 沧浪:即汉水,为长江最大支流。《书·禹贡》:“嶓冢导漾(水),东流为汉(水),又东为沧浪之水。”汉水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数声:几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即事抒怀诗。诗中用“纸屏”“石枕”等意象勾勒夏日闲适画面,刻画诗人贬官后的闲散;“莞然独笑”暗含对人生无常的感悟,结合其仕途起落,更显归隐之念。诗末借渔笛沧浪之典,委婉表达归隐之志,比王维诗更具含蓄韵味,将闲散之态与归隐情思融于一体。
2. 写作手法
化用:“数声渔笛在沧浪”,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以及由此衍生的“沧浪渔笛”意象。原典中“沧浪”是水的代称,此处以“渔笛”与“沧浪”搭配,将听觉(笛声)与地理意象(沧浪江)结合,构建出江湖归隐的画面。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写尽游亭后的惬意之态:诗人躺于纸屏遮蔽的石枕竹床上,展读陶渊明(柴桑处士)的诗篇,倦意渐生时随手抛书,沉入悠长午梦。因是“夏日登车盖亭”,“纸屏、石枕、竹方床”诸物更显清凉气韵,而“手倦抛书、午梦长的慵懒动作,既绘出闲散之姿,“午梦长”三字亦暗藏心绪流转,需结合后文方能解其深意。末两句“睡觉莞然成独笑”,写诗人梦醒时“莞然独笑”,此笑源自午梦中的顿悟——恍觉人生若梦,富贵如过眼云烟。他读的是处士诗篇,做的是耕樵之梦,可梦醒仍为谪官。遥想往昔,二十岁时家贫衣敝,后金榜题名、宦海廿载直至丞相,转瞬又遭贬至此,沉浮起落竟如大梦一场。念及此,归隐之心油然而生,恰在此时,“数声渔笛在沧浪”的悠远声响传来,恰似隐者的呼唤,让他的归隐之念愈发强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一方面以“万事不关心”直抒胸臆,另一方面又以“渔歌入浦深”的画面描摹强化归隐意趣,题旨显豁明晰。而蔡确此作却另辟蹊径,仅以“莞然独笑”的神态特写与“数声渔笛”的听觉意象含蓄传情,较之王维诗的直白表露,其主旨呈现更显委婉深致。这种以闲散生活场景为载体、借细微情状隐喻心志的写法,摒弃了直抒胸臆的宣泄,转而在“莞然”一笑与渔笛远响中构筑留白意境,使归隐之志隐于画面肌理,更具“韵外之致”的含蓄美感与“味外之旨”的哲思厚度——以日常生活的诗意化书写,将遁世情怀熔铸于物我交融的意境之中,正是此诗的核心主旨所在。
# 闲适安逸的心情和一种悠闲自乐读书心态溢于言表。
不详陈伯海
上一篇: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下一篇:宋·周尹潜《野泊对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