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gān
zhōu
·
·
cān
liáo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yǒu
qíng
fēng
wàn
juǎn
cháo
lái
qíng
sòng
cháo
guī
wèn
qián
táng
jiāng
shàng
西
xīng
kǒu
xié
huī
yòng
liáng
jīn
yǎng
rén
fēi
shuí
dōng
lǎo
bái
shǒu
wàng
西
西
pàn
zhèng
shān
hǎo
chù
kōng
cuì
yān
fēi
suàn
shī
rén
xiāng
jūn
yuē
nián
dōng
huán
hǎi
dào
yuàn
xiè
gōng
zhì
xiāng
wéi
西
zhōu
yīng
huí
shǒu
wèi
zhān

译文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苏老,白首之年,淡忘机心。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约定日后,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逐句剖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

"无情送潮归":无情时又送潮返回。

"问钱塘江上":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

# 钱塘江:浙江最大河流,注入杭州湾,江口呈喇叭状,以潮水壮观著名。

"西兴浦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

# 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不用思量今古":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

"俯仰昔人非":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

# 俯仰昔人非:语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谁似东坡老":谁像我东坡苏老,

"白首忘机":白首之年,淡忘机心。

# 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见《列子·黄帝》,传说海上有一个人喜欢鸥鸟,每天坐船到海上,鸥鸟便下来与他一起游玩。一天他父亲对他说,“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于是他就有了捉鸟的“机心”(算计之心),从此鸥鸟再也不下来了。这里说苏轼清除机心,即心中淡泊,任其自然。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记住西湖的西岸,

"正暮山好处":春日最美的山隈,

# 暮山:一作:春山

"空翠烟霏":就是那空明的翠微,

"算诗人相得":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

# 相得:相交,相知。

"如我与君稀":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

"约他年、东还海道":约定日后,

"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

# 谢公、雅志:谢公雅志:《晋书·谢安传》载:谢安虽为大臣,“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造泛海之装,欲经略初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雅志,很早立下的志愿。

"西州路":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

# 西州路:《晋书·谢安传》载:安在世时,对外甥羊昙很好。安死后,其外甥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某次醉酒,过西州门,回忆往事,“悲感不已”,“恸哭而去”。西州,古建业城门名。晋宋间建业(今江苏南京)为扬州刺史治所,以治所在城西,故称西州。

"不应回首":为了我而沾湿衣襟,

"为我沾衣":洒落泪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北宋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寄赠词,以钱塘江潮起潮落为意象,抒写对挚友参寥子的深厚情谊,并寄寓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与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全词以平实语言铺展雄放气势,上阕以“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开篇,借江潮涨落暗喻人世聚散,又以“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的自嘲,彰显忘怀机心的道家哲思;下阕追忆西湖共游的“空翠烟霏”之境,以“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直陈知音难觅的慨叹,更以谢安东山归隐之典立下“雅志莫相违”的生死之约,将友情升华为超越功名的精神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为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所作。苏轼与僧人参寥(道潜)交谊深厚,二人因志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避风险,千里相随,陪伴其度过数年困顿;后苏轼调任杭州知州,参寥亦同游西湖,共赏山水。元祐六年,苏轼突获朝廷拔擢,从杭州知州升任翰林学士承旨,临别杭州之际,他写下此词赠予参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北宋文豪苏轼创作的一首寄赠词,为苏轼赠予方外挚友参寥子(僧人道潜)之作。词的上下阕均以景开端,议论继后,景语中有情语,既赞颂二人“白首同归”的深厚情谊,亦以钱塘江潮起潮落、古今沧桑为背景,暗寓宦海浮沉中的豁达襟怀。以雄放豪迈的笔调抒写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与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2. 写作手法

拟人:“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中,“有情”与“无情”的对比赋予风以人性化的情感,既摹写钱塘江潮的壮阔,又暗喻人世聚散的必然性。潮水涨落象征仕途的起伏与友情的离合,以自然规律消解离别悲情,体现苏轼对“天地不仁”的道家领悟。借景抒情:词的上片以钱塘江潮水起兴,用“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描绘出潮水涨落的壮观景象,同时寓情于景,以潮水的来去无常暗喻人生的聚散离合,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下片则转而描写西湖春景,以“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等句,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宁静致远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词人与参寥子之间深厚的友情和共同的归隐之志。对比:词中“有情”与“无情”的对比,不仅体现在对潮水涨落的描绘上,也隐含着词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深刻感慨。用典:“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借东晋谢安归隐未遂之典,既表达苏轼对归隐的向往,又暗含对仕途的清醒认知。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阕“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风“有情”卷潮而来,却“无情”送潮归去,通过拟人的手法暗喻人世聚散无常与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时空交织的发问,以“斜晖”象征时光流逝,却以平静语调消解悲戚,体现苏轼对人生短暂的超然领悟。“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典故,主张放下对历史兴衰的执念,以豁达态度面对人生变迁。“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以自嘲口吻自比“忘机”老翁,借用《列子》中“鸥鸟忘机”的寓言,强调摒弃世俗机心、回归自然本真的道家哲思。下阕写词人与参寥的友情。“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追忆与参寥共游西湖的春日山景,“空翠烟霏”既写实景的朦胧诗意,又象征超脱尘俗的理想之境,将友情与山水志趣融为一体。“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直言与参寥的知己之情,“稀”字以量化语言凸显二人精神共鸣的珍贵。苏轼曾多次赞赏参寥的诗才(如“禅心已作沾泥絮”),此处以“诗人”互称,体现志趣的深度契合。“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借谢安归隐未遂的典故,表明自己归隐之志的坚定,暗含对仕途的清醒认知。谢安虽居高位却不忘东山之志,苏轼借此既抒归隐理想,又隐含对政治生涯的疏离感。“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反用羊昙为谢安恸哭西州路的典故,以“不应”斩断悲情,将生死离别的传统悲音转化为“青山一道同云雨”的豁达,彰显对友情的超然守护。

4. 作品点评

苏轼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质,在于以素朴语言承载深沉情愫,笔力遒劲而意境浑融。作品虽渗透出世哲思与人生空漠之慨,却以恢弘气象出之,既无衰飒之弊,反显刚健之美。表面标举达观忘机,实则深隐对友情的珍视。这种看似矛盾的精神特质,恰是东坡人格魅力的生动映照——既具超然物外的襟怀,又不失对人间真情的执着。全词于冲淡中见真淳,在旷达里藏深挚,展现了宋词“豪婉兼济”的美学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清代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又云:“云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

清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下一篇:宋·蔡确《夏日登车盖亭十绝(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