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íng
yàn
·
·
dài
jiāng
shān
huà

朝代:宋作者:张昪浏览量:3
dài
jiāng
shān
huà
fēng
xiàng
qiū
xiāo
shuǐ
jìn
tiān
chù
duàn
lěng
guāng
xiāng
shè
liǎo
àn
huā
zhōng
yǐn
yìng
zhú
máo
shè
tiān
fān
gāo
guà
mén
wài
jiǔ
duō
shǎo
liù
cháo
xīng
fèi
shì
jìn
qiáo
xián
huà
chàng
wàng
wēi
lán
hóng
yán
西
xià

译文

金陵风光美丽如画。自然风光临近秋天,显得清朗洒脱。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在长满蓼草的江岸、开满荻花的沙洲中间,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门外酒馆的酒旗低垂着。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我满怀惆怅地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逐句剖析

"一带江山如画":金陵风光美丽如画。

# 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

"风物向秋潇洒":自然风光临近秋天,显得清朗洒脱。

# 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此处是拟人化用法。,风物:风光景物。

"水浸碧天何处断":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

# 断:接合部。,浸:液体渗入。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

"霁色冷光相射":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

# 相射:互相辉映。,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霁,一作翠。

"蓼岸荻花中":在长满蓼草的江岸、开满荻花的沙洲中间,

# 荻花中: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一作荻花洲。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似芦苇,秋天开紫花。,蓼岸:指长满蓼花的高地。一作蓼屿。

"隐映竹篱茅舍":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 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隐映:掩饰着。隐:一作掩。

"天际客帆高挂":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

# 客帆:即客船。

"门外酒旗低迓":门外酒馆的酒旗低垂着。

# 低迓:低垂。迓,一作亚。,门:一作烟。

"多少六朝兴废事":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

#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南京一带建都。

"尽入渔樵闲话":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

# 渔樵:渔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尽:全部。

"怅望倚危栏":我满怀惆怅地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

# 危栏:一作层楼。,倚:倚靠。,怅望:怀着怅惘的心情远望。

"红日无言西下":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 无言:默默的。,红日:一作寒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是宋代词人张昪的词作。词的上片绘金陵山水全景,以如椽之笔勾勒出江山如画之景,后引入人文景观,为情感抒发蓄势;下片由景及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人事活动,凭吊历史兴衰,抒发深沉怀古之情。此词在宋词发展历程中意义非凡,作为由婉约向豪放转变时期的过渡型作品,既保留了婉约词的细腻写景,又融入豪放词的豪迈怀古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依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记载,这首词作为张昪(一作张升)退居江南时创作。张昪退居前,历经宋真宗、仁宗两朝;退居江南阶段时,又逢宋英宗、神宗在位。彼时,北宋帝国渐趋由盛转衰,积贫积弱局面愈发严峻,词中寄寓着作者对国家形势的深切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词。全词描绘了金陵一带秋日山水的如画景致,展现出天水相连、景物明丽的画面,通过对客帆、酒旗等人事活动景物的描写,引发对六朝兴废之事的感慨,抒发词人深沉的怀古幽情,表达出对历史兴衰的喟叹以及对现实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为远景勾勒,概括展现江山如画卷般的整体风貌与秋日清朗之景;“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聚焦近景,细致描绘水边蓼草、荻花环绕,竹篱茅舍隐现的画面。远景铺陈宏大意象,近景刻画细腻景致,层次分明构建出江南秋景图,让读者既见山河壮阔,又感烟火温情。动静结合:“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水浸碧天”是静态,展现水天交融的浩渺;“冷光相射”含动态,水色天光相互映照、闪烁,静中藏动。“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客帆高挂”是动态,呈现船只远行之态;“酒旗低亚”似静实动(酒旗因风低垂飘动),动静交织,使画面鲜活,凸显秋江暮景的灵动与悠远。铺垫:“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上阕绘江山秋景、田园人家,下阕写客帆、酒旗,逐步营造出宁静悠远又暗含历史氛围的情境,为“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做铺垫。先以眼前景舒缓引入,再借景过渡到对历史兴亡的思考,让怀古之情自然生发,使“怅望倚层楼,红日无言西下”的孤寂怅惘更具感染力,前文景语为后文情语奠基,深化作品历史感与抒情性。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开篇两句如巨笔泼墨,为我们勾勒出金陵一带秋日江山的总体风貌。“一带江山如画”,词人以鸟瞰视角,对金陵山水作全景式概括,言简意赅地突出其美如画卷。此句奠定全词写景基调,给人以壮美而开阔之感。“风物向秋潇洒”则进一步点明时令为秋,一般秋天草木凋零,景色萧索,然此地却别具一格,“潇洒”二字赋予秋日景物萧疏明丽且脱俗绝尘的风致,凸显金陵秋日风光独特之处,也流露出词人对眼前景致的由衷喜爱与赞美。“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词人的视线由全景聚焦于江水,“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极具画面感,“浸”字巧妙运用,将江水浩渺、仿佛要将天空浸没的宏阔气势精准呈现,水天相连,难辨界限,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霁色冷光相射”中,“霁色”承接“碧天”,“冷光”承接“水”,雨后初晴天空的澄澈之色与江水潋滟的凄冷波光相互映照,“射”字生动表现出动静交织的画面感,使得这江景更显绮丽多姿,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高超的炼字技巧与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词人将视线从江水转移至江洲,“蓼岸荻花中”描绘出洲、屿之上蓼荻丛生的景象,点明秋季是蓼荻开花时节,渲染出自然质朴的氛围。“隐映竹篱茅舍”则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间居所,在茂密的蓼荻丛中,隐约可见竹篱环绕、茅舍错落,给人一种宁静、闲适之感,同时暗暗为下片怀古抒情埋下伏笔,使景与情的过渡自然流畅。下片:“云际客帆高挂。门外酒旗低迓”,下片起笔,词人视角再度转换,从江洲延伸至远方天际。“云际客帆高挂”,描绘出在高远的云间,客船之帆高高悬挂,展现出一种行旅的动态感;“门外酒旗低迓”,则写在烟雾缭绕之外,酒旗低垂,暗示着岸边酒肆的存在,增添了生活气息。这两句一动一静,一远一近,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活韵味的画面,同时引发词人思绪,为怀古之情的抒发做铺垫。“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这两句将词境从眼前景拓展到历史深处。金陵作为六朝古都,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多少六朝兴废事”,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思考,饱含词人对往昔繁华与衰落的无限感慨。“尽入渔樵闲话”则表明那些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如今都成为渔夫樵夫闲谈的话题,透露出历史的虚无感与世事的无常,词人借此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喟叹,也蕴含着对当下国家命运的隐忧。“怅望倚层楼,红日无言西下”,“怅望倚层楼”,词人直接点明自己凭倚高楼、怅然远望的状态,“怅望”一词直白地揭示出其内心的惆怅与失落,面对眼前景、心中事,他的情感愈发深沉。“红日无言西下”,“寒日”承接上片“冷”字,营造出凄冷氛围,一轮红日默默西沉,如同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却又无言诉说着兴衰荣辱,给人以无尽的寂寥与落寞之感,也让词人的隐忧在这静谧而略带哀伤的画面中愈发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索。整首词通过上下片层次分明的写景与抒情,情景交融,将词人对金陵秋景的赞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隐忧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首词层层铺叙,笔触细腻绵密。用词质朴却饱含深情,与婉约词风大异其趣。在宋代词坛,作者与范仲淹皆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属同辈人物。王安石是其晚辈,苏轼更是后于他们。作者存世词作数量虽有限,却彰显出词风向豪放转变的时代趋向,在拓展词的意境方面贡献卓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张康节《离亭燕》云:“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秦少游《满庭芳》云:“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两歇拍意境相若,而张词尤极苍凉萧远之致。

清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八

# 此词于冷隽中寓悲凉之感。阕中如“霁色冷光相射”,“寒日无言西下”句,尤觉冷艳触人心目,而语意无穷。

近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下一篇:宋·邓林《近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