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江山如画":金陵风光美丽如画。
# 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
"风物向秋潇洒":自然风光临近秋天,显得清朗洒脱。
# 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此处是拟人化用法。,风物:风光景物。
"水浸碧天何处断":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
# 断:接合部。,浸:液体渗入。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
"霁色冷光相射":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
# 相射:互相辉映。,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霁,一作翠。
"蓼岸荻花中":在长满蓼草的江岸、开满荻花的沙洲中间,
# 荻花中: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一作荻花洲。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似芦苇,秋天开紫花。,蓼岸:指长满蓼花的高地。一作蓼屿。
"隐映竹篱茅舍":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 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隐映:掩饰着。隐:一作掩。
"天际客帆高挂":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
# 客帆:即客船。
"门外酒旗低迓":门外酒馆的酒旗低垂着。
# 低迓:低垂。迓,一作亚。,门:一作烟。
"多少六朝兴废事":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
#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南京一带建都。
"尽入渔樵闲话":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
# 渔樵:渔翁樵夫。代指普通老百姓。,尽:全部。
"怅望倚危栏":我满怀惆怅地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
# 危栏:一作层楼。,倚:倚靠。,怅望:怀着怅惘的心情远望。
"红日无言西下":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 无言:默默的。,红日:一作寒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词。全词描绘了金陵一带秋日山水的如画景致,展现出天水相连、景物明丽的画面,通过对客帆、酒旗等人事活动景物的描写,引发对六朝兴废之事的感慨,抒发词人深沉的怀古幽情,表达出对历史兴衰的喟叹以及对现实的隐忧。
2. 写作手法
远近结合:“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为远景勾勒,概括展现江山如画卷般的整体风貌与秋日清朗之景;“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聚焦近景,细致描绘水边蓼草、荻花环绕,竹篱茅舍隐现的画面。远景铺陈宏大意象,近景刻画细腻景致,层次分明构建出江南秋景图,让读者既见山河壮阔,又感烟火温情。动静结合:“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水浸碧天”是静态,展现水天交融的浩渺;“冷光相射”含动态,水色天光相互映照、闪烁,静中藏动。“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客帆高挂”是动态,呈现船只远行之态;“酒旗低亚”似静实动(酒旗因风低垂飘动),动静交织,使画面鲜活,凸显秋江暮景的灵动与悠远。铺垫:“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上阕绘江山秋景、田园人家,下阕写客帆、酒旗,逐步营造出宁静悠远又暗含历史氛围的情境,为“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做铺垫。先以眼前景舒缓引入,再借景过渡到对历史兴亡的思考,让怀古之情自然生发,使“怅望倚层楼,红日无言西下”的孤寂怅惘更具感染力,前文景语为后文情语奠基,深化作品历史感与抒情性。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开篇两句如巨笔泼墨,为我们勾勒出金陵一带秋日江山的总体风貌。“一带江山如画”,词人以鸟瞰视角,对金陵山水作全景式概括,言简意赅地突出其美如画卷。此句奠定全词写景基调,给人以壮美而开阔之感。“风物向秋潇洒”则进一步点明时令为秋,一般秋天草木凋零,景色萧索,然此地却别具一格,“潇洒”二字赋予秋日景物萧疏明丽且脱俗绝尘的风致,凸显金陵秋日风光独特之处,也流露出词人对眼前景致的由衷喜爱与赞美。“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词人的视线由全景聚焦于江水,“水浸碧天何处断”一句极具画面感,“浸”字巧妙运用,将江水浩渺、仿佛要将天空浸没的宏阔气势精准呈现,水天相连,难辨界限,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意境。“霁色冷光相射”中,“霁色”承接“碧天”,“冷光”承接“水”,雨后初晴天空的澄澈之色与江水潋滟的凄冷波光相互映照,“射”字生动表现出动静交织的画面感,使得这江景更显绮丽多姿,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高超的炼字技巧与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蓼岸荻花中,隐映竹篱茅舍。”,词人将视线从江水转移至江洲,“蓼岸荻花中”描绘出洲、屿之上蓼荻丛生的景象,点明秋季是蓼荻开花时节,渲染出自然质朴的氛围。“隐映竹篱茅舍”则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间居所,在茂密的蓼荻丛中,隐约可见竹篱环绕、茅舍错落,给人一种宁静、闲适之感,同时暗暗为下片怀古抒情埋下伏笔,使景与情的过渡自然流畅。下片:“云际客帆高挂。门外酒旗低迓”,下片起笔,词人视角再度转换,从江洲延伸至远方天际。“云际客帆高挂”,描绘出在高远的云间,客船之帆高高悬挂,展现出一种行旅的动态感;“门外酒旗低迓”,则写在烟雾缭绕之外,酒旗低垂,暗示着岸边酒肆的存在,增添了生活气息。这两句一动一静,一远一近,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活韵味的画面,同时引发词人思绪,为怀古之情的抒发做铺垫。“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这两句将词境从眼前景拓展到历史深处。金陵作为六朝古都,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多少六朝兴废事”,以问句形式,引发读者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思考,饱含词人对往昔繁华与衰落的无限感慨。“尽入渔樵闲话”则表明那些曾经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如今都成为渔夫樵夫闲谈的话题,透露出历史的虚无感与世事的无常,词人借此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深沉喟叹,也蕴含着对当下国家命运的隐忧。“怅望倚层楼,红日无言西下”,“怅望倚层楼”,词人直接点明自己凭倚高楼、怅然远望的状态,“怅望”一词直白地揭示出其内心的惆怅与失落,面对眼前景、心中事,他的情感愈发深沉。“红日无言西下”,“寒日”承接上片“冷”字,营造出凄冷氛围,一轮红日默默西沉,如同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却又无言诉说着兴衰荣辱,给人以无尽的寂寥与落寞之感,也让词人的隐忧在这静谧而略带哀伤的画面中愈发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思索。整首词通过上下片层次分明的写景与抒情,情景交融,将词人对金陵秋景的赞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现实的隐忧巧妙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首词层层铺叙,笔触细腻绵密。用词质朴却饱含深情,与婉约词风大异其趣。在宋代词坛,作者与范仲淹皆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属同辈人物。王安石是其晚辈,苏轼更是后于他们。作者存世词作数量虽有限,却彰显出词风向豪放转变的时代趋向,在拓展词的意境方面贡献卓著。
# 张康节《离亭燕》云:“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秦少游《满庭芳》云:“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两歇拍意境相若,而张词尤极苍凉萧远之致。
清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卷八
# 此词于冷隽中寓悲凉之感。阕中如“霁色冷光相射”,“寒日无言西下”句,尤觉冷艳触人心目,而语意无穷。
近代薛砺若《宋词通论》
上一篇: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下一篇:宋·邓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