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huà
yún
dāng
yǎn
zhú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3
zhú
zhī
shǐ
shēng
cùn
zhī
méng
ěr
ér
jié
yān
tiáo
shé
zhì
jiàn
shí
xún
zhě
shēng
ér
yǒu
zhī
jīn
huà
zhě
nǎi
jié
jié
ér
wéi
zhī
ér
lěi
zhī
yǒu
zhú
huà
zhú
xiān
chéng
zhú
xiōng
zhōng
zhí
shú
shì
nǎi
jiàn
suǒ
huà
zhě
cóng
zhī
zhèn
zhí
suì
zhuī
suǒ
jiàn
luò
shǎo
zòng
shì
zhī
jiāo
néng
rán
ér
xīn
shí
suǒ
rán
xīn
shí
suǒ
rán
ér
néng
rán
zhě
nèi
wài
xīn
shǒu
xiāng
yìng
xué
zhī
guò
fán
yǒu
jiàn
zhōng
ér
cāo
zhī
shú
zhě
píng
shì
liǎo
rán
ér
lín
shì
yān
sàng
zhī
zhú
yóu
wéi
zhú
wèi
yuē
:“
:“
páo
dīng
jiě
niú
zhě
ér
yǎng
shēng
zhě
zhī
lún
biǎn
zhuó
lún
zhě
ér
shū
zhě
zhī
jīn
zhī
tuō
zhú
ér
wéi
yǒu
dào
zhě
fēi
?”
?”
yóu
wèi
cháng
huà
ér
ruò
zhě
bìng
huà
zhú
chū
guì
zhòng
fāng
zhī
rén
chí
jiān
ér
qǐng
zhě
xiāng
niè
mén
yàn
zhī
tóu
zhū
ér
yuē
:“
:“
jiāng
wéi
cái
。”
。”
shì
chuán
zhī
wéi
kǒu
shí
yáng
zhōu
huán
ér
wéi
zhōu
shū
wèi
yuē
:“
:“
jìn
shì
zhú
pài
jìn
zài
péng
chéng
wǎng
qiú
zhī
cái
dāng
cuì
。”
。”
shū
wěi
xiě
shī
lüè
yún
:“
:“
jiāng
duàn
é
juàn
sǎo
hán
shāo
wàn
chǐ
cháng
。”
。”
wèi
:“
:“
zhú
cháng
wàn
chǐ
dāng
yòng
juàn
èr
bǎi
shí
zhī
gōng
juàn
yàn
yuàn
juàn
ér
。”
。”
yuē
:“
:“
yán
wàng
shì
yǒu
wàn
chǐ
zhú
zāi
yīn
ér
shí
zhī
shī
yuē
:“
:“
shì
jiān
yǒu
qiān
xún
zhú
yuè
luò
tíng
kōng
yǐng
cháng
。”
。”
xiào
yuē
:“
:“
biàn
biàn
rán
èr
bǎi
shí
juàn
jiāng
mǎi
tián
ér
guī
lǎo
yān
。”
。”
yīn
suǒ
huà
yún
dāng
yǎn
zhú
wèi
yuē
:“
:“
zhú
shù
chǐ
ěr
ér
yǒu
wàn
chǐ
zhī
shì
。”
。”
yún
dāng
zài
yáng
zhōu
cháng
lìng
zuò
yáng
zhōu
sān
shí
yǒng
yún
dāng
shī
yún
:“
:“
hàn
chuān
xiū
zhú
jiàn
péng
jīn
céng
shè
tuò
lóng
liào
qīng
pín
chán
tài
shǒu
wèi
bīn
qiān
zài
xiōng
zhōng
。”
。”
shì
yóu
zhōng
shāo
sǔn
wǎn
shí
hán
shī
shī
xiào
pēn
fàn
mǎn
àn
yuán
fēng
èr
nián
zhēng
yuè
èr
shí
chén
zhōu
shì
suì
yuè
zài
zhōu
shū
huà
jiàn
zhú
fèi
juàn
ér
shī
shēng
cáo
mèng
qiáo
gōng
wén
yǒu
chē
guò
腹痛
腹痛
tòng
zhī
ér
zǎi
chóu
xiào
zhī
yán
zhě
jiàn
qīn
hòu
jiàn

译文

竹子初生时,只是一寸高的嫩芽,但节和叶都已具备。从蝉壳般的新笋到如剑出鞘的十丈高竹,都是自然生长而成的。如今画竹者一节节地拼凑,一叶叶地堆叠,怎能画出真正的竹子呢?因此画竹必先在心中构思完整竹形,提笔凝神,直到眼前浮现想画的形象。立刻捕捉它,挥笔一气呵成,以追摹所见之景,如同兔子跃起、鹘鸟俯冲般迅捷,稍纵即逝。文同这样教导我。我虽做不到,却明白其中道理。你既然心中知道这些道理,却做不到的,内外不合,心里想的与实际行动不协调,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心中虽有见解却技艺不精的人,平日自以为明了,事到临头便茫然失措,岂止画竹如此?苏辙字子由在《墨竹赋》中赠文说:“庖丁,是宰牛的人,但养生的人从中领悟了道理;轮扁,是造车轮的工匠,但读书人赞同他的见解。如今您将精神寄托于画竹之中,我认为您深谙大道,难道不是吗?”苏辙不曾学过绘画,所以只领悟了其中的神韵。至于我,不仅懂得画竹的神韵,更掌握了它的技法。文同画竹子,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作品,各地求画的人带着白绢登门拜访,脚步相接挤满家门。文同对此厌烦,把绢扔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绢布做袜子。”士大夫们流传他的话,把它当作谈话的笑料。等到文同从洋州任满返回,我正任职徐州。文同写信给我说:“近来告诉士大夫们,我的墨竹画派传人,就在彭城徐州,可去求画。做袜子的绢料该聚集到你那儿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大致说:“想用一段鹅溪名绢,挥毫画出万尺寒竹。”我回复文同:“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知您厌倦作画,我愿意得到这些绢。”与可没有话来回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难道有万尺长的竹子吗?”我趁机证实这一点,回应他的诗说:“世间也有八千尺的竹子,月亮落下庭院空寂时,竹影就有那么长。”与可笑着说:“苏先生真能言善辩啊,不过这二百五十匹绢,我要用来买田养老了。”于是他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赠送给我说:“这竹子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就是其中一首。我的诗写道:“汉川的长竹贱如蓬草,斧头何曾放过幼竹。料想那清贫又贪吃的太守,胸中早有渭滨千亩竹林。”与可当天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玩,晚上煮笋吃时,打开信封看到我的诗,忍不住大笑,把饭喷得满桌都是。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晒书画,看到这幅竹子的画作,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操祭奠桥玄时,有“车过坟前”、“便会腹痛”的话语。而我也记载与可从前玩笑的话语,以此表明与可和我之间亲密深厚、毫无隔阂到如此地步。

逐句剖析

"竹之始生":竹子初生时,

"一寸之萌耳":只是一寸高的嫩芽,

# 萌:嫩芽。

"而节叶具焉":但节和叶都已具备。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从蝉壳般的新笋到如剑出鞘的十丈高竹,

# 蛇蚹:蛇腹下的横鳞。,蜩腹:蝉的肚皮。

"生而有之也":都是自然生长而成的。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如今画竹者一节节地拼凑,

"叶叶而累之":一叶叶地堆叠,

"岂复有竹乎":怎能画出真正的竹子呢?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因此画竹必先在心中构思完整竹形,

"执笔熟视":提笔凝神,

"乃见其所欲画者":直到眼前浮现想画的形象。

"急起从之":立刻捕捉它,

"振笔直遂":挥笔一气呵成,

# 遂:完成。这里形容画时运笔的迅速。

"以追其所见":以追摹所见之景,

"如兔起鹘落":如同兔子跃起、鹘鸟俯冲般迅捷,

"少纵则逝矣":稍纵即逝。

"与可之教予如此":文同这样教导我。

"予不能然也":我虽做不到,

"而心识其所以然":却明白其中道理。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你既然心中知道这些道理,

"而不能然者":却做不到的,

"内外不一":内外不合,

"心手不相应":心里想的与实际行动不协调,

"不学之过也":这是没有学习的过错。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所以心中虽有见解却技艺不精的人,

"平居自视了然":平日自以为明了,

"而临事忽焉丧之":事到临头便茫然失措,

"岂独竹乎":岂止画竹如此?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苏辙字子由在《墨竹赋》中赠文说:“

"庖丁":庖丁,

# 庖丁:厨师。《庄子·养生》说:庖丁解牛的技艺高妙,因为他能洞悉牛的骨骼肌理,运刀自如,十九年解了数千只牛,其刀刃还同新磨的一样,毫无损伤。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介绍后,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解牛者也":是宰牛的人,

"而养生者取之":但养生的人从中领悟了道理;

"轮扁":轮扁,

# 轮扁:轮扁,斫轮者也:《庄子·天道》载: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斫轮,轮扁停下工具,说桓公所读的书都是古人的糟粕,桓公责问其由。轮扁说:臣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却无法用口传授给别人。

"斫轮者也":是造车轮的工匠,

# 斫:雕斫。

"而读书者与之":但读书人赞同他的见解。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如今您将精神寄托于画竹之中,

"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我认为您深谙大道,难道不是吗?”

"子由未尝画也":苏辙不曾学过绘画,

"故得其意而已":所以只领悟了其中的神韵。

"若予者":至于我,

"岂独得其意":不仅懂得画竹的神韵,

"并得其法":更掌握了它的技法。

"与可画竹":文同画竹子,

"初不自贵重":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作品,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各地求画的人带着白绢登门拜访,

# 缣素:供书画用的白色细绢。

"足相蹑于其门":脚步相接挤满家门。

"与可厌之":文同对此厌烦,

"投诸地而骂曰":把绢扔在地上骂道:“

"吾将以为袜材":我要拿这些绢布做袜子。”

"士大夫传之":士大夫们流传他的话,

"以为口实":把它当作谈话的笑料。

"及与可自洋州还":等到文同从洋州任满返回,

"而余为徐州":我正任职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文同写信给我说:“

"近语士大夫":近来告诉士大夫们,

"吾墨竹一派":我的墨竹画派传人,

# 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苏轼。

"近在彭城":就在彭城徐州,

"可往求之":可去求画。

"袜材当萃于子矣":做袜子的绢料该聚集到你那儿了。”

# 袜材当萃于子矣:谓求画的细绢当聚集到你处。

"书尾复写一诗":信末又写了一首诗,

"其略云":大致说:“

# 其略云:一作“其略曰”。

"拟将一段鹅溪绢":想用一段鹅溪名绢,

# 鹅溪: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附近产名绢,称鹅溪绢,宋人多用以作书画材料。

"扫取寒梢万尺长":挥毫画出万尺寒竹。”

"予谓与可":我回复文同:“

"竹长万尺":竹子长万尺,

"当用绢二百五十匹":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

"知公倦于笔砚":知您厌倦作画,

"愿得此绢而已":我愿意得到这些绢。”

"与可无以答":与可没有话来回答,

"则曰":就说:“

"吾言妄矣":我的话错了。

"世岂有万尺竹哉":世上难道有万尺长的竹子吗?”

"余因而实之":我趁机证实这一点,

"答其诗曰":回应他的诗说:“

"世间亦有千寻竹":世间也有八千尺的竹子,

"月落庭空影许长":月亮落下庭院空寂时,竹影就有那么长。”

"与可笑曰":与可笑着说:“

"苏子辩则辩矣":苏先生真能言善辩啊,

# 苏子辩则辩矣:一作“苏子辩矣”。

"然二百五十匹绢":不过这二百五十匹绢,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我要用来买田养老了。”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于是他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赠送给我说:“

"此竹数尺耳":这竹子不过数尺,

"而有万尺之势":却有万尺的气势。”

"筼筜谷在洋州":筼筜谷在洋州,

"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与可曾经让我作《洋州三十咏》,

"《筼筜谷》其一也":《筼筜谷》就是其中一首。

"予诗云":我的诗写道:“

"汉川修竹贱如蓬":汉川的长竹贱如蓬草,

"斤斧何曾赦箨龙":斧头何曾放过幼竹。

# 箨龙:指竹笋。

"料得清贫馋太守":料想那清贫又贪吃的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胸中早有渭滨千亩竹林。”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与可当天和他的妻子在谷中游玩,

"烧笋晚食":晚上煮笋吃时,

"发函得诗":打开信封看到我的诗,

"失笑喷饭满案":忍不住大笑,把饭喷得满桌都是。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

"与可没于陈州":与可在陈州去世。

# 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

"是岁七月七日":这年七月七日,

"予在湖州曝书画":我在湖州晾晒书画,

# 湖州:今浙江吴兴,时苏轼任湖州知州。

"见此竹":看到这幅竹子的画作,

"废卷而哭失声":放下画卷痛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从前曹操祭奠桥玄时,

#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昔曹”二句:曹操年少时不为人所器重,而桥玄却很赏识他。桥玄死后,曹操有次行军经过桥玄的故乡睢阳,曾遣使致祭桥玄,并作《祀故太尉桥玄文》,文中说:“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苏轼以此典比喻自己与文与可的情谊笃厚。

"有":有“

"车过":车过坟前”

"、":、

"“":“便会腹痛

"”":”

"之语":的话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而我也记载与可从前玩笑的话语,

# 予:一作余。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以此表明与可和我之间亲密深厚、毫无隔阂到如此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分三段。首段从画竹理论切入,视角独特,起笔便显新意;第二段记述与文与可交往中的趣闻轶事;末段说明写作缘由。文章语言天然本色、朴素清新,如自作者胸中自然流淌,滔滔汩汩而无滞碍,用语不事雕琢,文从字顺,笔调活泼流畅,尽显自然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筼筜谷位于陕西洋县西北,谷内多竹。北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时,曾于谷中筑亭。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兼挚友,为北宋画家,擅长画山水,尤其精于画竹,首创以深墨绘竹叶正面、淡墨绘竹叶背面的画法,开创后世“湖州竹派”,曾作《筼筜谷偃竹》赠给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同年七月,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这幅遗作,于是写下这篇题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题画文。文章围绕文与可画竹展开,阐述其“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回忆交往趣事,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用典:文中“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运用了“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典故,前者出自《庄子·养生主》,借庖丁对牛的身体结构了如指掌、游刃有余的技艺,类比文与可画竹时对竹子形态、生长规律的深刻把握;后者出自《庄子·天道》,以轮扁斫轮“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的道理,说明绘画技艺的精妙在于心领神会、难以言传,强调文与可画竹的高超境界源于长期实践形成的直觉与感悟。比喻:“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以“兔起鹘落”为喻,生动描绘了文与可画竹时捕捉灵感、快速落笔的状态,“兔起”“鹘落”的瞬间爆发力与迅捷感,精准对应了画家将胸中“成竹”转化为纸上形象的急切与敏锐,形象地展现了创作中灵感稍纵即逝、需及时捕捉的特点。议论:“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此处直接发表议论,批判了当时画家“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的机械画法,提出“胸有成竹”的创作理念——竹子的生长是一个整体过程,画竹需把握其整体形态与生长规律,而非孤立描绘局部。

3. 分段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更是结构精妙、情感真挚的典范之作。文章开篇便出人意表,不落俗套,并未直抒对亡友的哀思,亦未即刻追忆往昔情谊,而是浓墨重彩地引述文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理论。文与可认为,作画之前,画家必须深入洞悉对象的神韵与整体形态,将其融会于心。待灵感酝酿成熟,方可振笔直书,一气呵成,如此才能画出传神之作。反之,若仅仅拘泥于枝叶细节的机械描摹,反而会失去竹之鲜活生命力。这一理论,实质是倡导“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反对敷衍应付的创作态度;推崇整体的“神似”境界,鄙弃局部的“形似”追求。苏轼对这一见解抱以深刻的赞同,并进一步阐述与发挥。此论的精辟性早已超越绘画领域,成为普适的文艺创作法则,“胸有成竹”一词更由此升华,成为广为人知的行为指南与生动成语。行文过程中,苏轼巧用“兔起鹘落”之喻,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运笔时的迅疾流畅,仿佛让读者亲眼目睹画家挥毫泼墨的精彩瞬间。然而,笔锋陡然一转,苏轼自陈虽对这一理论深谙于心,但在实践中却难以达到理想境界,他将此归因于“不学之过”。同时,苏轼还将这一画论哲理化,以“岂独竹乎”的反问,点明其意义早已远超绘画本身。为进一步阐释这一观点,苏轼引述苏辙《墨竹赋》之言,并巧妙借用《庄子》中庖丁解牛(《养生主》)与轮扁斫轮(《天道》)两则经典典故。庖丁因精熟解牛规律而游刃有余,从中启发了养生之道;轮扁凭借自身的实践真知,成功说服齐桓公。而文与可的画竹,同样体现了他对事物规律的深刻体悟。苏轼自信满满地认为,苏辙仅得文与可的画意,而自己不仅得画意,更兼得其法,堪称是最懂文与可之人。此段以画论为核心,将议论、描写、引述与自抒胸臆巧妙融为一体,行文纵横交错,灵动多变。在彰显文与可画技超凡、见解卓绝的同时,也自然流露出苏轼对他深深的敬仰,以及将其引为知己的感怀,情理交融,令人回味无穷。文章第二段,聚焦于苏轼与文与可交往中的诙谐轶事,生动展现了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文与可画竹技艺高超,却并不看重自己的画作。在他声名远扬后,四方持绢求画者络绎不绝,盈门而入,这反而令他心生厌烦。一次,文与可竟愤而将求画者的绢帛掷于地上,扬言“吾将以为袜”,其率真洒脱之态跃然纸上。后来,苏轼任徐州知州,他同样擅长墨竹之画。文与可得知后,便修书一封,以戏谑的口吻调侃道:已告知那些求画之人,让他们转往彭城,如此一来,“袜材当萃于子矣”。信中还附上一首诗,“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意思是要用名贵的鹅溪绢为苏轼画一幅万尺长的墨竹。苏轼收到信后,妙语回应:若要画万尺竹,需用绢二百五十匹,他深知文与可厌恶作画,自己只愿得到这些绢而已!二人由此围绕“世上是否有万尺竹”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信交锋。苏轼巧妙借助意境,辩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在他的描述中,月下竹影的意境可达万尺之长。文与可看后,不禁笑称“苏子辩矣”,并将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赠予苏轼,还说道“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这幅画作,不仅印证了苏轼的观点,更是文与可“胸有成竹”理论的完美实践,同时也巧妙点题,交代了画作的由来,与开篇的理论遥相呼应。接着,文章围绕“筼筜谷”这一地名继续铺陈。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曾邀请苏轼为当地景致作《洋州三十咏》。其中,《筼筜谷》一诗写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苏轼以诙谐的笔触调侃文与可,说当地竹笋被肆意砍食,而这位清贫又贪吃的太守,怕是早已把千亩竹笋都“吃”在胸中了。文与可收到这封信时,正与妻子在筼筜谷中“烧笋晚食”。当他读到这首诗,不禁“失笑喷饭满案”,那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瞬间跃然纸上。此段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捕捉二人交往中的日常琐事与笑语戏言,在轻松自然的叙述中,生动刻画出他们坦荡高雅的情怀、机敏超卓的智慧,以及亲密无间的深厚情谊。文章第三段,简洁明了地交代了写作缘起。文与可辞世七个月后的某一天,苏轼在曝晒书画时,偶然间看到了那幅《偃竹图》。刹那间,悲从中来,“废卷而哭失声”,仅仅寥寥三字,却道尽了他睹物思人的锥心之痛,笔墨极简,而哀思却至深至浓。随后,苏轼借用曹操祭奠桥玄之典,自然巧妙地点明文章主旨:文中之所以详尽记载昔日与文与可的戏笑之言,正是为了彰显“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这一典故运用得贴切无痕,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苏轼悼念亡友的深切挚情。回首全文,首段重在哲理论述,展现出苏轼对文与可画论的深刻理解与推崇;次段重在往事叙述,通过诙谐轶事描绘出二人的深厚情谊;而此段,则纯粹而深沉地弥漫着绵长不尽的哀思与追忆,情感浓度在此达到顶点,令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

4.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恰似春日溪涧,笔锋流转间尽是自然之态,以“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洒脱,演绎出文字的灵动韵律。作者时而引经据典阐发正论,时而妙语连珠调侃打趣,诗赋书牍化作溪边卵石,琐事典故成为水中涟漪,于虚实相生间编织出独特的艺术图景。看似随性挥洒的笔墨,实则暗含缜密章法。全文以文与可的《筼筜谷偃竹图》为金线,串联起理论探讨、情谊追忆与悲情抒发三重篇章。开篇借“胸有成竹”的绘画哲思,为画作奠定理论根基;继而以诗歌酬唱、书简往来,勾勒出画卷诞生的鲜活轨迹;终篇睹画思人,将汹涌悲怆倾泻而出。形虽散而神凝聚,自由笔触与严谨架构水乳交融。文中诙谐之语俯拾皆是,如珠落玉盘般妙趣横生,看似不经意的玩笑背后,实则是作者与文与可亲厚无间的深情写照。当这份欢愉戛然而止,友人逝去的悲痛便如潮水漫过堤岸,以喜衬悲的手法,让思念与哀伤更显刻骨铭心,完美诠释了艺术辩证法的深邃魅力。其语言摒弃雕琢,质朴如溪畔野花,天然姿态中绽放动人光彩,自作者胸臆间汩汩流淌,形成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逸情妙蕴谡谡,然流于楮墨之外。苏子瞻尝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会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括一香,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作成林竹甚精。

宋米芾《东坡养生集》

# 戏笑成文。

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

# 此篇洒脱轻灵,如行云流水,触处生机,以诙谐写沉痛,以洒脱状深情,非惟见东坡之高才,更是见东坡之至情的妙文。

近现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鹏《苏轼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冲之《春日》

下一篇:宋·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