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光照槛水绕廊":栏杆外就是山中景色,流水淙淙绕着长廊而过,
# 槛:栏杆。,山光:山的景色。
"舞雩归咏春风香":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 舞雩: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好鸟枝头亦朋友":停在枝头的鸟儿,是伴我读书的朋友,
# 枝头:树枝的梢头。
"落花水面皆文章":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文章。
# 文章:这里作花纹讲。
"蹉跎莫遣韶光老":不要让青春年华在消遣中白白地流逝,
#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
"人生唯有读书好":人生只有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
"读书之乐乐何如":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
"绿满窗前草不除":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劝学言志题材的诗。诗中以山光、水流、鸟语、落花等春日景象为背景,将自然之美与读书之乐相融合,借“好鸟相伴”“落花悟时”等意象,既抒发对自然的感悟,又呼吁珍惜光阴、以书为乐。结尾以“绿满窗前春草”喻读书乐趣无穷,独创“自然即书卷”的哲思,展现了诗人“以读养性、以自然养心”的精神境界,兼具写景的诗意与劝学的深刻。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以“莫遣”(不要让)的祈使句式,直接向读者发出珍惜光阴的劝诫,毫无掩饰地传递出对虚度年华的焦虑。通过否定性动词“莫”强化了紧迫感,凸显作者对时间价值的强烈认知。
3. 分段赏析
《春居书兴》开篇两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以空间与感官的交织笔触绘出春日读书的清幽之境。山光映照着门槛,流水环绕着长廊,光影与水色在动静之间流转;“舞雩归咏”化用《论语》典故,将古人踏春吟咏的雅趣融入诗中,春风裹挟着花香袭来,让视觉、听觉与嗅觉在画面中交融,既写自然春光,亦喻心灵春景,为全诗埋下“自然即书卷”的意旨。诗的第二联“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最见诗人哲思妙想。他把枝头啼鸣的鸟儿当作友人,让自然生灵皆含知己之情,暗写读书时与天地对话的默契;又将落花漂水的寻常景致比作文章,打破“学问只在书中”的局限,独创“万物皆含至理”的读书观——花开花落的时序、水流蜿蜒的轨迹,无不是时光写下的文字。“亦”“皆”二字串联起景物与哲思,让自然万物成为精神伴侣,道尽“以天地为师”的求知智慧,实为全篇思想精髓。第三联“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由景入情,直抒胸臆。“蹉跎”“韶光老”的喟叹里藏着对时光易逝的警觉,“唯有”二字斩钉截铁,将读书置于人生至高之境。这并非否定赏春之乐,而是说读书恰是呼应自然、对抗光阴的最好方式——前两联写春日之趣,此联则点明“颂春”与“劝学”的深层关联,以文人特有的信念,道出以学问充盈生命的热忱,虽语言转至直白,却因前番景物铺垫而格外动人。收尾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妙喻收束全篇,升华意趣。诗人以窗前疯长的绿草喻读书之乐的蓬勃不息:草色蔓延既是春光的延续,亦象征学问的滋长;“不除”二字暗含放任自然的哲思,与“落花水面皆文章”相呼应,说尽读书之乐如自然规律般自在自足。以问句起兴、以景作答的笔法,将抽象的乐趣化作可视的画面,让读者从“绿满窗前”的意象中,体悟到读书之乐如春光般绵延不绝,最终以自然景象的循环,完成“赏春—求知—悟人生”的意境闭环,余味悠长。
# 诗的三、四句语出天然,形象生动,饶有意趣,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不详范宁、华岩
上一篇:宋·杨万里《三江小渡》
下一篇:宋·陈普《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