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hū

朝代:宋作者:翁森浏览量:3
shān
guāng
zhào
jiàn
shuǐ
rào
láng
guī
yǒng
chūn
fēng
xiāng
hǎo
niǎo
zhī
tóu
péng
yǒu
luò
huā
shuǐ
miàn
jiē
wén
zhāng
cuō
tuó
qiǎn
sháo
guāng
lǎo
rén
shēng
wéi
yǒu
shū
hǎo
shū
zhī
绿
mǎn
chuāng
qián
cǎo
chú

译文

栏杆外就是山中景色,流水淙淙绕着长廊而过,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停在枝头的鸟儿,是伴我读书的朋友,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文章。不要让青春年华在消遣中白白地流逝,人生只有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逐句剖析

"山光照槛水绕廊":栏杆外就是山中景色,流水淙淙绕着长廊而过,

# 槛:栏杆。,山光:山的景色。

"舞雩归咏春风香":乘凉归来的人们,沐浴着春风送来花香,一边走一边吟唱着诗歌。

# 舞雩: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好鸟枝头亦朋友":停在枝头的鸟儿,是伴我读书的朋友,

# 枝头:树枝的梢头。

"落花水面皆文章":漂在水上的落花,可以启发我作出美妙文章。

# 文章:这里作花纹讲。

"蹉跎莫遣韶光老":不要让青春年华在消遣中白白地流逝,

# 韶光:指美好的时光。

"人生唯有读书好":人生只有读书是最美好的事情。

"读书之乐乐何如":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

"绿满窗前草不除":好比绿草长到窗前而不剪除,放眼望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时读书乐(其一)》是宋代诗人翁森创作的诗。以“山光”“水廊”“春风”勾勒春日美景,营造惬意氛围;第二句展现诗人与自然的互动,流露热爱之情;再由由景及情,劝人惜时,点明读书之重;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融合自然与读书之乐,尽显读书趣味与人生哲思。全诗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又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有对读书乐趣的由衷赞美,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激发人们对读书的热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劝学言志题材的诗。诗中以山光、水流、鸟语、落花等春日景象为背景,将自然之美与读书之乐相融合,借“好鸟相伴”“落花悟时”等意象,既抒发对自然的感悟,又呼吁珍惜光阴、以书为乐。结尾以“绿满窗前春草”喻读书乐趣无穷,独创“自然即书卷”的哲思,展现了诗人“以读养性、以自然养心”的精神境界,兼具写景的诗意与劝学的深刻。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以“莫遣”(不要让)的祈使句式,直接向读者发出珍惜光阴的劝诫,毫无掩饰地传递出对虚度年华的焦虑。通过否定性动词“莫”强化了紧迫感,凸显作者对时间价值的强烈认知。

3. 分段赏析

《春居书兴》开篇两句“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以空间与感官的交织笔触绘出春日读书的清幽之境。山光映照着门槛,流水环绕着长廊,光影与水色在动静之间流转;“舞雩归咏”化用《论语》典故,将古人踏春吟咏的雅趣融入诗中,春风裹挟着花香袭来,让视觉、听觉与嗅觉在画面中交融,既写自然春光,亦喻心灵春景,为全诗埋下“自然即书卷”的意旨。诗的第二联“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最见诗人哲思妙想。他把枝头啼鸣的鸟儿当作友人,让自然生灵皆含知己之情,暗写读书时与天地对话的默契;又将落花漂水的寻常景致比作文章,打破“学问只在书中”的局限,独创“万物皆含至理”的读书观——花开花落的时序、水流蜿蜒的轨迹,无不是时光写下的文字。“亦”“皆”二字串联起景物与哲思,让自然万物成为精神伴侣,道尽“以天地为师”的求知智慧,实为全篇思想精髓。第三联“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由景入情,直抒胸臆。“蹉跎”“韶光老”的喟叹里藏着对时光易逝的警觉,“唯有”二字斩钉截铁,将读书置于人生至高之境。这并非否定赏春之乐,而是说读书恰是呼应自然、对抗光阴的最好方式——前两联写春日之趣,此联则点明“颂春”与“劝学”的深层关联,以文人特有的信念,道出以学问充盈生命的热忱,虽语言转至直白,却因前番景物铺垫而格外动人。收尾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的妙喻收束全篇,升华意趣。诗人以窗前疯长的绿草喻读书之乐的蓬勃不息:草色蔓延既是春光的延续,亦象征学问的滋长;“不除”二字暗含放任自然的哲思,与“落花水面皆文章”相呼应,说尽读书之乐如自然规律般自在自足。以问句起兴、以景作答的笔法,将抽象的乐趣化作可视的画面,让读者从“绿满窗前”的意象中,体悟到读书之乐如春光般绵延不绝,最终以自然景象的循环,完成“赏春—求知—悟人生”的意境闭环,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的三、四句语出天然,形象生动,饶有意趣,一向为人们所称道。

不详范宁、华岩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三江小渡》

下一篇:宋·陈普《禁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