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将桥不复回":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
# 将:本义行、进,此处引申为流过。
"小舟犹倚短篙开":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
# 倚:依靠。,犹:还得。
"交情得似山溪渡":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 山溪渡:常年设在山中溪水上的摆渡(船)。,得:应该。
"不管风波去又来":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歌颂友情的诗。诗歌先描写了溪水流过小桥一去不回,小船斜倚岸边的景象,然后由眼前之景引发感慨,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情比作山溪上的渡口,表达了希望友情能够像山溪渡一样,无论经历多少波折都能长久不变的美好愿望。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交情”比作“山溪渡”,以渡口历经风雨仍稳固如初的意象,暗喻友情历经社会风浪考验后依然坚贞不渝,化抽象情感为具体可感的自然意象。象征:用自然界的“风波”象征社会中的政治动荡与人生波折,借自然现象影射复杂世态,使诗歌兼具哲理深度与现实指向。借景抒情:前两句描绘三江渡口溪水东流的实景,后两句转向对友情的哲理性抒怀,通过自然景象的铺陈引出情感升华,符合绝句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律。
3. 分段赏析
《三江小渡》前两句“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以景起兴,通过溪水东流不返、孤舟离岸的动态画面,营造出送别时水流逝去、行舟渐远的怅惘氛围,暗含时光流逝与离别的无奈。后两句“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运用比喻,将友情比作稳固的山溪渡口,以“风波”象征人生险阻,通过“去又来”的自然规律与“不管”的坚定态度形成对比,既深化了友情历经考验仍坚如磐石的主旨,又暗含对友人未来旅途的劝慰与祝福。全诗以景语开篇,以情语收束,通过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真挚友情的深刻体悟与永恒期许。
4. 作品点评
《三江小渡》是南宋杨万里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手法,歌颂了真挚而持久的友情。运用比兴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抽象的友情相结合,使诗歌富有韵味。“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一句,以生动的比喻将友情的坚韧和永恒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传颂的佳句。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既展现了杨万里诗歌善于观察生活、从平凡事物中发现诗意的特点,又让读者感受到了友情的珍贵和美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现代2006年江西语文高考出题组
上一篇:宋·邵雍《读古诗》
下一篇:宋·翁森《四时读书乐(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