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é

朝代:宋作者:方回浏览量:3
nián
nián
jié
xiāng
sǔn
chéng
gān
竿
yàn
chú
zhī
duān
jìn
mài
huā
dān
shàng
jiàn
chāng

译文

每年的节日总是和当时的景物相符合,竹笋已经长成了高高的竹竿,燕子也即将孵出雏鸟。我客居他乡,都没有察觉到端午节就要临近了,在卖花的担子上看到了菖蒲才意识到端午将至。

逐句剖析

"年年节与物相符":每年的节日总是和当时的景物相符合,

"笋已成竿燕欲雏":竹笋已经长成了高高的竹竿,燕子也即将孵出雏鸟。

"客里不知端午近":我客居他乡,都没有察觉到端午节就要临近了,

"卖花担上见菖蒲":在卖花的担子上看到了菖蒲才意识到端午将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午节》是元代方回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点明每年时节与景物相互呼应,描绘笋成竿、燕将育雏的夏日景象;接着以“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生动展现游子客居他乡,在不经意间于卖花担上看到菖蒲才惊觉端午节将至的生活场景。全诗以自然质朴的语言,将生活细节与节气物候巧妙结合,委婉地表达出淡淡的思乡之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真实的情感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方回(1227~1307),元代文学家。字万里,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宋末景定进士,官至严州知州。入元后,曾任建德路总管。其诗近体学习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古体效法朱熹、陶渊明、白居易。注重钻研诗眼、句法,其诗意象生新、境界老成,同时蕴含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所作诗文,有《桐江集》《桐江续集》传世,尤以编《瀛奎律髓》一书名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诗人开篇点明每年的节日都与相应的景物相互呼应,这是一种自然规律的体现。“笋已成竿”描绘出竹笋已经长成了高高的竹竿,展现出夏季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燕欲雏”则写出燕子即将孵化出幼雏,给人一种生命繁衍的生机感。这两句通过对典型景物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初夏的画面,既点明了季节,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后两句“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笔锋一转,诗人将视角从自然景物转向自身的客居生活。“客里”二字直接表明诗人身处异乡,在他乡的日子里,对时间的流逝和节日的临近没有特别的感知。直到看到卖花担上的菖蒲,才恍然惊觉端午节即将到来。菖蒲是端午节的标志性植物,通常在端午节有悬挂菖蒲的习俗。诗人通过这一细节,巧妙地将节日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在异乡的孤独感和对家乡节日的思念之情。这两句将生活中的偶然发现与内心的情感变化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下一篇:宋·蔡必荐《采薇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