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lín
sān

朝代:宋作者:释文珦浏览量:3
jiù
zhuō
zhuī
jīn
zhě
wàng
zhuī
zhōng
xīn
zhuó
qīng
jìng
liú
yuán
ǒu
rán
lái
wèn
suǒ
wéi
dào
zhēn
cháng
xiào
xiāng

译文

从前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如今也忘却了锥的存在。内心没有执着挂碍,纯净澄明得就像流动的琉璃。野猿偶然前来,问我在做什么事。我说自己的心意真诚,野猿长啸一声不再猜疑。

逐句剖析

"旧无卓锥地":从前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今者亦忘锥":如今也忘却了锥的存在。

"中心子无著":内心没有执着挂碍,

# 著:一作着。

"清净如流离":纯净澄明得就像流动的琉璃。

"野猿偶然来":野猿偶然前来,

"问我何所为":问我在做什么事。

"道我此意真":我说自己的心意真诚,

"长啸不相疑":野猿长啸一声不再猜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山林(其三)》是南宋释文珦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中展现其居住环境简陋,心境清净无着,借野猿相问、相契,体现隐居山林、忘怀尘世、追求心灵超脱的生活与情志。前四句写生活及心境变化,后四句借野猿互动深化隐逸之趣,以质朴自然之笔,传递出宁静悠远的山林隐者情怀,在宋代僧诗中具独特的禅意与隐逸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旧无卓锥地,今者亦忘锥”形成鲜明对比。“旧无卓锥地”化用“家无立锥之地”的典故,形容过去连极小的容身之处都没有;“今者亦忘锥”则更进一步,不仅不再为“无地”困扰,甚至连“锥”这一微小的物质概念都已遗忘。这种从“无”到“忘”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经济状况改善,而是对物质需求的彻底放下,体现诗人对世俗束缚的超脱。“中心子无著,清净如流离”转向内心刻画。“中心子无著”直述内心没有挂碍,“无著”二字精准传达出一种无拘无束、不执着于外物的状态;“清净如流离”以“流离”(此处可理解为流动、轻扬的光影)作比,将抽象的“清净”具象为可感知的画面,仿佛心灵如晨雾中流动的光斑,轻盈而通透,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澄明。“野猿偶然来,问我何所为”引入自然意象,以野猿的“偶然”来访打破山林的寂静,却又不显得突兀。野猿作为山林的原住民,其“问”实则是对诗人异常状态的观察。这一细节既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又暗含人与自然平等对话的意味。“道我此意真,长啸不相疑”是诗人对野猿问题的回应:无需多言,只需一声长啸,便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真诚无伪。“不相疑”三字尤为精妙,既写出诗人与自然的默契,也暗示诗人已达到“不辩自明”的生命境界:真诚无需证明,自在无需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徐君宝妻《满庭芳·汉上繁华》

下一篇:宋·释正觉《真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