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之谓信":诚实即为“信”,
"言巽行果":言语恭逊而行为果敢。
"言有不实":若言语虚妄不实,
"自丧厥我":便是自我丧失根本。
"谁其掩之":谁能掩盖谎言,
"不善已播":不善之举早已传播。
"人而无信":人若没有诚信,
"不知其可":真不知如何立世。
1. 分段赏析
“实之谓信,言巽行果”:简洁精准地为“信”下定义,将诚信的内核锚定在“实”上,意味着言行都要以真实为根基,说话需秉持谦逊和顺的态度,行事更要坚守有始有终、言出必果的准则。情感层面,满是对“信”的正向推崇,如同在道德的原野上,树立起一根笔直清晰的标杆,引导人们奔赴诚信。运用直述定义的方式,巧妙以“言”和“行”相互呼应,一虚一实,搭建起完整的诚信行为框架,让“信”,有了具体的行为指向。“言有不实,自丧厥我”:聚焦于失信后果,清晰点明一旦说话背离真实,陷入不诚信,自我人格与价值会如沙筑之塔般崩塌。情感里,满是对失信的警示与否定,着重凸显“自我反噬”——不诚信伤害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写作手法上,通过因果关联,用“自丧”一词,极具冲击力地突出失信对“自我”的摧毁力,像一把利刃,剖开失信的危害本质。“谁其掩之,不善已播”:阐释了失信恶行的特性,即难以遮掩,负面效应会如涟漪般扩散开来。情感上,不断渲染失信的不可逆与危害性,进一步强化对人们的警示,仿佛在耳边敲响警钟,提醒莫踏失信深渊。写作手法巧妙,先用“谁其掩之”这一反问,引发思考与关注,再进行结果推导,凸显不良影响的传播性,让读者深刻感知到失信后,坏名声如影随形、难以逃脱。“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化用经典(源自《论语》),着重强调“信”是立世根本,一旦缺失,在社会上行事就会举步维艰、难有成就。情感饱含对“信”作为社会基本准则的强调,带着劝诫的温度,希望所有人都能重视诚信。写作手法借助引经与反向假设,化用经典增强文化厚重感与说服力,反向假设“无信”的困境,夯实“信”的必要性,让人们清晰看到诚信是行走世间的“通行证”。
上一篇:宋·曹组《蓦山溪·梅》
下一篇:宋·赵永嘉《宝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