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ué
mìng
shī

朝代:宋作者:徐崧浏览量:2
chéng
rén
zài
jūn
ēn
bào
wèi
chí
gǎo
dāng
kōng
cún
zhèng
kuáng
lán
zhù
cháng
kǒng
míng
wèi
zhōng
yuán
dǐng
péng
kōng
qiān
èr
hèn
jiān
huí
sòng
zuò
mén
guǐ
qín
shī

译文

成就忠义的时刻就在此刻,用生命报答君恩永远不算迟。太阳当空照耀着人间正气,激流中砥柱挺立守护着纲常礼法。诸葛亮终究没能夺回中原王权,岳飞空自高举着两位皇帝的战旗。可恨奸臣篡位让宋朝江山易主,全家含冤而死的鬼魂在哭诉秦军的暴行。

逐句剖析

"成仁取义在于斯":成就忠义的时刻就在此刻,

"一死君恩报未迟":用生命报答君恩永远不算迟。

"杲日当空存正气":太阳当空照耀着人间正气,

"狂澜砥柱起常彝":激流中砥柱挺立守护着纲常礼法。

"孔明未复中原鼎":诸葛亮终究没能夺回中原王权,

"鹏举空搴二帝旂":岳飞空自高举着两位皇帝的战旗。

"可恨奸回移宋祚":可恨奸臣篡位让宋朝江山易主,

"阖门厉鬼泣秦师":全家含冤而死的鬼魂在哭诉秦军的暴行。

# 阖门厉鬼泣秦师:清王彬同治《江山县志》卷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绝命诗》是宋代诗人徐崧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慷慨悲歌之笔,抒发了为国尽忠、舍生取义的壮烈情怀。首联直抒胸臆,以“成仁取义”点明主旨,强调捐躯报国的信念;颔联借“杲日当空”“狂澜砥柱”等雄浑意象,象征忠贞气节与匡扶正气的永恒力量。颈联运用孔明北伐未竟、岳飞壮志难酬的历史典故,暗含对时局不振的深沉慨叹。尾联以“空搴二帝旂”收束,在悲怆中强化了忠君报国的悲壮色彩。全诗通过精严的律对与悲壮意象的叠加,将个人气节与家国情怀熔铸一体,在历史反思中彰显了士大夫“杀身成仁”的精神境界,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成仁取义在于斯​​​​”首句以斩钉截铁的语气点明全诗核心精神,直引《论语》“杀身成仁”与《孟子》“舍生取义”的儒家价值观。“在於斯”三字如金石坠地,既是对前文精神追求的总结,亦为后文赴死决心的铺垫,凸显诗人将忠义视为生命终极价值的信念。“一死君恩报未迟​​”“一死”与“未迟”形成时空张力:前者以决绝姿态消解生死界限,后者用时间副词将短暂生命与永恒忠义形成对照。此句暗含宋代士大夫“以死报国”的政治伦理,呼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死观,展现忠君思想与生命价值的激烈碰撞。“杲日当空存正气​​​​”“杲日”(明亮太阳)既是物理光源,更是道德光源的隐喻,与文天祥“天地有正气”形成互文。阳光普照的意象既暗示忠义精神的永恒性,又以光明对抗黑暗的政治隐喻,强化了正气长存的信念。此句通过自然意象的崇高化处理,构建起天地人合一的道德宇宙观。“狂澜砥柱起常彝​​”​​“砥柱”典出《水经注》大禹治水传说,象征逆流而上的中流力量;“常彝”指代代相传的礼法纲常。此句以动态画面展现忠臣在乱世中的支撑作用,将个人气节升华为维系社稷的精神支柱。动词“起”字赋予静态意象以抗争力量,暗含对时局崩坏的匡扶之志。“孔明未复中原鼎​​​​”选取诸葛亮北伐未竟的典故,“中原鼎”象征正统王权。历史虚写的笔法既暗讽南宋偏安一隅的苟且,又以“未复”二字强化历史循环的无力感。鼎器意象与下句“二帝旂”形成政权合法性的双重追问,凸显恢复故土的永恒命题。“鹏举空搴二帝旂​​​​”“鹏举”双关岳飞字号与《庄子》大鹏意象,既赞其壮志凌云,又暗含“垂翅”之憾;“二帝旂”直指南宋政权缺失徽钦二帝的合法性危机。“空搴”二字以举而未得的动态,完成对时代悲剧的终极控诉,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存亡紧密捆绑。“可恨奸回移宋祚​​​​”“奸回”(奸佞小人)直指权臣误国,“移宋祚”三字点明王朝倾覆的根源。此句以直斥笔法打破前六句的历史叙事框架,将批判锋芒直指现实政治,体现诗人对时局的痛心疾首。动词“移”字暗含王朝正统被暴力篡夺的痛切。“阖门厉鬼泣秦师​​​​”末句化用《左传》“厉鬼哭秦师”典故,将历史悲剧(秦将白起坑杀赵卒)与当下惨状(宋室集体殉国)叠加。“阖门”(全家)与“厉鬼”的惨烈意象,既控诉奸臣暴行,又以超现实手法强化忠魂不灭的悲壮色彩,在历史反思中完成对气节精神的终极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晏几道《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

下一篇:宋·叶茵《去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