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ǔ
zhī

朝代:宋作者:郑文宝浏览量:2
tíng
tíng
huà
chūn
tán
zhí
dài
xíng
rén
jiǔ
bàn
hān
guǎn
yān
fēng
zài
jiāng
hèn
guò
jiāng
nán

译文

高高的画船系在春天的水潭,一直等到行人喝酒半醉。不管江上烟波浩渺与风雨,载着离恨驶向江南而去。

逐句剖析

"亭亭画舸系春潭":高高的画船系在春天的水潭,

# 画舸:即画船。,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直待行人酒半酣":一直等到行人喝酒半醉。

# 半酣:半醉。,待:一作到。

"不管烟波与风雨":不管江上烟波浩渺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载着离恨驶向江南而去。

# 过:到。,载:带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柳枝词》是北宋郑文宝创作的七言绝句,一说是北宋张耒写的。此诗以画船为主体,描绘了举酒作别、醉不成欢时兰舟催发,行人在烟波风雨中启程的送别场面,主题为离恨。前两句写画船等待行人酒半酣,营造出即将离别的氛围;后两句写船不顾风雨载着离恨离去,将离情推向高潮。用了反衬、化用等写作手法。全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语言清丽,章法巧妙,对后世诗词创作影响较大,从中可窥宋初诗风一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官员、学者

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郑彦华子。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师事徐铉,仕南唐为校书郎,历官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宋开宝八年,即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所灭。此后,郑文宝获宋朝廷任用,被授予广文馆生之职。这首诗便是他在仕途奔波途中的创作。彼时,诗人身处运河之上、隋堤之畔的客舟里,心中涌起一段离情别恨,遂将其诉诸笔端,成就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送别时行人饮酒半酣后,在烟波风雨中乘船离去的场景,借景抒情,表达了深沉的离情别恨。

2. 写作手法

化用:“春潭”化用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诗中“春潭”二字巧妙借鉴李白诗句,既点明地点,又赋予送别场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含蓄地烘托出送别时的复杂情感,用笔老到,布局精巧。比喻:“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的离恨比作有形体、有重量的东西。诗人把无形的离恨想象成可装载在船上的具体事物,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离恨的深刻沉重,使读者更易感知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烘托:“不管烟波与风雨”通过描绘烟波浩渺、风雨交加的景象,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以恶劣的自然环境,映衬出离别的无奈与不舍,强化了送别时的悲伤氛围,也暗示出前路的未知与迷茫。反衬:以实写虚,“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两句运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烟波”“风雨”“船”是实景实物,看得见、摸得着;而“离恨”是抽象的情感,无形无相。诗人将抽象的离恨,依托于具体可感的船,说不管途中有烟波浩渺还是风雨侵袭,船都要载着离恨渡过江南。通过这种方式,把无形的离恨写得具体可感,仿佛离恨有了重量,能被船装载运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离恨之沉重、之难以摆脱。想象:“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诗人将船拟人化,船本是无情感的交通工具,在这句诗里却仿佛有了主观意识,不管途中烟波浩渺、风雨交加,执意“载将离恨过江南”,把抽象的离恨具象化,好像离恨是可以装载的物品,生动地表现出离恨之沉重、难以摆脱,也体现出诗人离别时的无奈与惆怅。拟人:“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诗人想象船载着离恨穿越烟波风雨驶向江南的情景。现实中离恨无形无质,无法被船装载,诗人突破常规思维,通过想象创造出独特的画面,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使离别的愁绪表现得更为深远、动人,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首句“亭亭画舸系春潭”,描绘出精美画船停靠于岸边柳下的画面,重点落在“等”字之上。“亭亭”通常用于形容女子的婀娜多姿,作者却别出心裁地用以描绘船只,足见其构思独特。“系”字后虽未明言宾语,却与刘禹锡“只有垂杨绾别离”异曲同工,巧妙契合题意,手法别具匠心。“春潭”化用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之句,笔法老练,布局精妙。此句虽未直接写柳,然而“系”字与诗题呼应,已暗暗点明系舟之处。古时素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寄寓惜别之情,故而首句呈现的系舟杨柳岸之景,恰似一幅生动的春江送别图。次句“直到行人酒半酣”,以“直待”承接上文,点明所等之人正是即将远行的游子。在船只即将启航之际,送行者与行人依依不舍,作最后的话别。为珍视彼此情谊与这离别时刻,送行人热情劝酒,直至行人饮酒半醉,其中蕴含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表明,行人饮至半醉,一是因为朋友情谊深厚,二是借此排解离愁。作者先以“亭亭画舸”停泊水中为特写背景,营造出仿若游春的氛围,下句却陡然转入离别场景,形成心理上的强烈反差,离别时黯然神伤的意味在句中隐约可见。这两句语言含蓄委婉,表意却清晰明了。诗人不直接写人因情而怨别,反而责怪画船无情,看似无理,实则精妙。第三句“不管烟波与风雨”,围绕画船展开描写,意思是无论烟波多么浩渺,风雨如何肆虐,行人终究还是要踏上行程,画船带走的唯有离愁别恨。此句既饱含送行者挽留不住的怨怼,也体现出行人想留却无法留下、不得不离去的无奈,仿佛是友人对行者的埋怨,又好似行者的自我感叹,字里行间情意绵绵。末句“载将离恨过江南”,将抽象无形的离恨,转化为有具体形态和重量的事物,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离恨的沉重,意象新颖独特。作者不写船载走行人,也不直接描述行人的离恨,而是说船带走离恨,增添了一层转折,使意境更为深远。同时,将离愁悲恨这一抽象情感想象成可置于船上运走的实体,构思尤为奇妙。此诗在新颖巧妙之处着力,作者把离愁别恨赋予分量,用船来承载,通过对“愁”之分量的刻画,更深刻地展现出内心的凄苦,备受后人称赞。这一表现手法也为后世诗人所借鉴。经典的比喻与绝妙的意境,即便重复运用,也依然魅力不减。

4. 作品点评

此诗节奏流畅连贯,给人以离别决然、舟行迅疾之感,丝毫不容人有片刻的眷恋不舍。在这般干脆利落的节奏里,强烈地烘托出深沉浓郁的怨别之情,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份离别的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今柳词,唯郑文宝一篇有余意也。……终篇了不道着“柳”,唯一“系”字是工夫,学者思之。

宋文学评论家何汶《竹庄诗话》卷十七

# 人自离别,却怨画舸。

清文学评论家吴乔《宋诗三百首全解》

# 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

清文学评论家陈衍《宋诗精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于石《吾家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