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殒芦花泪湿衣":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
# 霜殒芦花:寒霜把芦花摧残。殒:一作“陨”。芦花:典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传载孔子弟子闵损字子骞,少时受后母虐待。冬天,后母将芦花塞入布中,给子骞穿。而以棉花制袄,给自己亲生儿子穿。子骞父得知,欲休之。子骞跪求留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父乃止。后母悔,遂待诸子如一。后世转以芦花代指母爱。
"白头无复倚柴扉":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着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
# 倚柴扉:指母亲倚门望儿。,无复:不再。
"去年五月黄梅雨":去年五月梅雨时节,
# 黄梅雨:梅子熟时之雨,时当农历四、五月。黄梅谓梅子,熟时呈黄色,故称。
"曾典袈裟籴米归":家中粮断,只好典当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
# 籴:买入粮食谷物。,典:典当,抵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思母诗,通过寒秋芦花、倚门慈母、典衣奉亲等意象,展现了诗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往昔与生死相隔的哀恸。
2. 写作手法
白描:“霜殒芦花泪湿衣”以“霜殒芦花”直接点明季节(秋季)与物象,芦花凋零的萧瑟景象暗喻母亲生命的消逝;“泪湿衣”则以动作细节直抒悲痛,未加修饰的描写使情感浑然天成。对比:“曾典袈裟籴米归”(生前孝行)与“白头无复倚柴扉”(身后永别)通过今昔对比,构成了生死对照,强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用典:“霜殒芦花泪湿衣”,“巧用“芦衣顺母”典故,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弟子闵损(子骞)幼年遭继母虐待,寒冬时继母为其缝衣填充芦花,而亲生子女穿棉衣。闵损父亲发现后欲休妻,闵损跪求留母,最终继母悔悟改过。后世以“芦花”代指母爱,以“芦衣”象征贫寒中母爱的隐忍与无私。诗人以“霜殒芦花”起笔,既点明深秋时令,又借芦花凋零之景暗喻母亲离世。霜寒摧折芦花的画面,与“泪湿衣”的悲恸形成呼应,将自然景象与内心哀思融为一体,含蓄传达对亡母的深切悼念。
3. 分段赏析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前两句先点出时节,带出思念的情绪:经霜的芦花,从前那一片雪白的生机正慢慢褪去,这让他想起母亲的白发,想起母亲已经离世,忍不住掉了眼泪。“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后两句写他想起去年五月回家看母亲时的情形:那时天天下着雨,他当了僧衣换了粗米带回家给娘吃,白发的母亲就站在柴门口,一直盼着儿子回来……这首诗就像一张旧得发黄的照片,又像一首低回婉转的曲子,余音还在耳边绕,久久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