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篷四望水连空":推开篷顶望向四周,只见湖水与天相接,
"一片蒲帆正饱风":蒲草编织成的船帆正乘风鼓起。
# 饱风:指帆乘风鼓起的样子。,蒲帆:用蒲草编织成的船帆。
"山际白云云际月":山的边际白云缭绕,云际明月高挂,
# 际:边际。
"子规声在白云中":突然杜鹃的悲啼声刺破夜空。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夜过鉴湖》是宋代诗人戴昺创作的七言绝句,也是山水行旅诗。全诗以诗人夜乘篷船穿越鉴湖的经历为脉络,生动展现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以极淡的笔墨,不着痕迹地展现鉴湖夜色中云水交融的本色之美,营造出清幽空灵的意境,尽显山水行旅诗的独特韵味。
2. 写作手法
拟人:“饱风”二字把船帆拟人化,描绘帆承风鼓起的形象。“饱风”一词赋予船帆人的感觉,仿佛船帆像人吃饱饭一样充满力量,形象地描绘出船帆在风中饱满鼓起的状态,生动展现出船行速度之快,使船帆这一事物具有了人的特性,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多感官描写:“推篷四望水连空”是视觉描写,诗人推开船篷,看到水天相连的空旷景象,给人一种开阔、辽远的感觉;“一片蒲帆正饱风”则既有视觉描写,看到船帆鼓鼓的样子,同时也有触觉感受,能感受到风的力量,仿佛能让人感受到船在风中前行的动态。“山际白云云际月”是视觉描写,描绘出山上白云缭绕,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幽、朦胧的氛围;“子规声在白云中”是听觉描写,诗人听到子规鸟的叫声从白云中传来,增添了几分空灵、悠远的意境,同时以声衬静,更显环境的静谧。诗人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感官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鉴湖夜景的优美和宁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氛围。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灵动笔触勾勒行船动态。诗人轻推篷顶,视野瞬间被天水相接的浩渺烟波占据,苍茫夜色中,一叶轻舟破浪前行。“推篷”二字既点明船身低矮的特征,又生动展现诗人探身观景的急切姿态,仿佛能看见他推开篷布时的专注神情;“蒲帆”暗示船的简朴构造,却因材质轻盈更显灵动;“饱风”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将船帆饱胀如鼓的形态刻画得鲜活可感,风推船行的迅疾之势跃然纸上,寥寥数字,便将舟行水上的动态美描摹得淋漓尽致。后两句转而描绘渐入眼帘的远景。当船渐近湖岸,山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山巅白云缭绕,云间明月高悬,月光透过云层洒下,随着云卷云舒,明暗交替间,山水景致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此时,船行速度不减,破空而来的子规啼鸣更添几分幽韵。循着啼声仰望,却只见白云悠悠,难觅鸟儿踪迹,这“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留白处理,既暗示天将破晓、船近岸渚,又为静谧的夜景增添神秘意境。动静结合间,鉴湖夜色的清幽朦胧与变幻之美尽展眼前,令人沉醉。
4. 作品点评
全诗从多个层次细腻勾勒出鉴湖月夜扬帆的景致。“水连空”,展现出湖面的辽阔,与天相接;“饱风”的“蒲帆”,尽显扬帆之势。起伏连绵的群山、悠悠浮动的白云,以及于云海间出没的明月,还有从云际传来的子规啼声,共同营造出一个“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的立体空间。整个画面恰似电影放映,随着“蒲帆”的移动不断变换,给人既真实可触又充满流动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二十八字里,“际”字与“白云”均两次出现。这种文字的重复,巧妙营造出回环的声韵,赋予诗歌轻快的节奏,极大地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感。
下一篇:宋·陆游《渔家傲·寄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