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春衫已试单":离家远游之人试着换上了单薄的春衣,
# 试单:尝试着换上单衣。,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桃花飞尽野梅酸":枝头的桃花已凋谢,野生的梅子已经发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奇怪的是忽然一晚蛙鸣声停止了,
# 歇:停,这里指蛙畏寒而声息全无。,怪来:惊疑。
"又作东风十日寒":原来是东风又起,带来了数日的寒冷。
# 作: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属于即景抒怀之作。诗中叙写暮春时节气候乍暖还寒的变化,游子换单衣、桃花落、野梅酸,蛙声骤歇与东风送寒的景象次第呈现。借感官体验的细腻勾勒,传递出对时序更迭的敏锐感知,隐含游子漂泊中对物候变迁的独特体悟。
2. 写作手法
伏笔:首句“游子春衫已试单”中“试”字,写出游子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换装的心理,为后文“又作东风十日寒”的天气骤变埋下伏笔,使诗歌情节发展自然合理。多感官描写:诗人运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写。视觉上,“桃花飞尽”展现桃花飘落的动态画面;味觉上,“野梅酸”唤起口舌生津之感;听觉上,“一夜蛙声歇”呈现声音的变化;触觉上,“东风十日寒”传递寒意,多角度营造出立体丰富的诗歌意境。细节描写:通过“游子春衫”“桃花飞尽”“野梅酸”“蛙声歇”等典型细节,生动细腻地展现春夏之交的物候变化,表现出游子对季候变化的敏感心理,使诗歌内容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游子春衫”,长年在外的游子对气候冷暖变化极为敏感。此时,游子换下冬衣,穿上单薄的“春衫”,这一视觉形象既体现出气候的温和,又给人带来舒适、轻松的美感。“试”字精准地展现出游子的心理状态,其中蕴含着因气温不稳定而尝试穿衣的意味,同时也巧妙地为后文“又作东风十日寒”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接着写“桃花”和“野梅”,桃花在仲春时节开放,而此时花瓣已“飞尽”;梅花于初春绽放,到夏初便结出梅子,此时的梅子呈现出“野梅酸”的状态,这两种景物充分彰显出江南三四月的季节特征。描写桃花时,从视觉角度入手,“桃花”二字富有色彩感,“尽”字前加“飞”,生动地展现出动态之美。描写梅子时从味觉角度出发,一个“酸”字,足以让人口舌生津。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气候乍暖的景象,点明了春夏之交的季节。后两句描绘气候忽然转寒的情景,诗人的审美感受细腻入微,善于捕捉典型细节。“怪来一夜蛙声歇”从听觉角度着笔,前两天气候刚刚转暖时,田间的青蛙欢快歌唱,增添了几分暖意。然而,忽然之间“一夜蛙声歇”,着实令人感到奇怪。“又作东风十日寒”表明原来是气温再次变寒,青蛙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它们躲进洞里,悄无声息,这恰恰体现了“东风十日寒”的特点。此句从触觉角度进行描写,“十日”与“一夜”相对,时间跨度更长,但此时毕竟是“东风”,所以这股寒意不过是强弩之末,不必过于畏惧。
4. 作品点评
《绝句》专注于描绘春夏之交人们对乍暖还寒气候的切身体验,未寄托深刻的思想内涵。但其在创作上独具匠心,选材精准独到,对气候与物候变化的观察细致入微,行文跌宕起伏,充满变化之美。诗人巧妙调动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重审美感官,全方位进行描写。诗中,春衫、桃花展现视觉意象,野梅之酸唤醒味觉体验,蛙声变化诉诸听觉,东风寒意带来触觉感受,使诗歌意境呈现出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效果,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体验真实可感,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与景物描写,细腻展现出游子对季节变化异于常人的敏锐感知与独特心理。
# 本诗写春深夏浅、乍暖还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
近代钱钟书《宋诗选注》
下一篇:宋·辛弃疾《定风波·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