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夜搅浮云起":秋夜里北风阵阵浮云搅动,
# 搅:拌。
"幽梦归来度寒水":从幽幻的梦境中归来,仿佛渡过寒冷的江水。
# 幽梦:清梦。
"一声横玉静穿云":清脆的笛声穿透云层,
# 横玉:笛子。用《列子·汤问》秦青善歌的典故。
"响振疏林叶空委":响声振动了林木,树叶纷纷飘零。
# 委:抛,一说为堆积之意。
"曲终时引断肠声":乐曲终了时带着令人断肠的声音,
# 引:带有。
"中有千秋万古情":其中蕴含着千秋万古的情思。
"金谷草生无限思":金谷园中秋草蔓蔓会使人无限惆怅,
# 金谷:园名。晋代富豪石崇所建,极为豪华。石崇去世后,金谷园便衰败了。后人常用“金谷草生”表达由兴旺到衰落的惨败。
"楼边斜月为谁明":那楼头斜挂的月亮为谁而明亮。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是诗人夜半闻笛声有感而作。通过对秋夜景象和横管之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秋夜闻笛后,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中,诗人借“浮云”来暗指金人统治下北方地区的黑暗局势,寓意北方百姓如同被浮云遮蔽,不见光明,正遭受着水深火热的苦难。
3. 分段赏析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描绘出一幅秋夜的奇幻景象。秋夜静谧,诗人却心潮难平,或许因对北方故土的牵挂难以入眠,恍惚间梦魂飘向北方。然而,秋风骤起,搅乱浮云,这片遮蔽视线的“浮云”,实则暗喻金人统治下北方的黑暗,人民深陷苦难。梦魂不愿停留,匆匆飞渡寒水返回南方,“寒水”不仅是梦境中的阻隔,更象征着现实中南北分裂、收复失地的艰难,为全诗奠定了沉痛基调。“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将笔触转向笛声。在这寂静秋夜,邻人吹出的横笛声宛如天籁,打破宁静。笛声清脆婉转,似能穿透云层,其力量感十足,竟震动疏林,使树叶纷纷飘落。此句从听觉与视觉双重角度,以夸张手法凸显笛声的嘹亮与震撼力,犹如秦青悲歌,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也暗示着笛声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深入剖析笛声蕴含的情感。笛声并非单纯的悠扬悦耳,而是在清脆间夹杂着嗷嗷悲声,曲终时更是激越悲壮,令人肝肠寸断。这悲声或许源于吹笛人同样身为流亡南方的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对南宋朝廷偏安的愤懑,都通过笛声宣泄而出。这笛声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悲痛,更是历经岁月沉淀的千秋万古之情,凝聚着无数离人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渴望收复失地的急切。“金谷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诗人由笛声引发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转向对家国的深沉思索。金谷园,这个曾见证繁华与兴衰之地,如今在诗人的想象中,于金人占领下秋草萋萋,勾起他无尽的思绪与惆怅。楼边斜月依旧,却不知它在北方照耀着的旧居,如今是否物是人非。这一景象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北方故土的怀念,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叙事、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以秋夜闻笛为线索叙事,借秋风、浮云、寒水、疏林、斜月等景象描写营造氛围,通过对笛声及吹笛人情感的刻画抒情,在对金谷园等历史典故的运用与对家国之思的表达中融入议论。诗人以清劲含蓄之笔,将沉痛、孤寂的思乡之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引发对那个动荡时代的深沉思考。
# 夜半闻笛,在宋人的太平日子里本是司空见惯的欢娱现象,“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何等快活!而今北方国土沦丧,流亡之人深夜难眠。因此,“断肠”之声所引发的正是怀念故国、悲叹国土沦丧和世事沧桑巨变的情怀,足见诗中立意之深。诗句委婉曲折,表情达意恰到好处。
现代韩山师院中文系任系主任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
# 在南宋小朝廷里,程俱正直敢言,主张恢复常不得志于有司。他深藏在内心的郁闷悲苦,时时被日常的事件和景物激发起来。他善于以细致的笔触来描写景物,把主观上的深刻感受传达给读者,如这首《夜半闻横管》即是其代表作。此诗风格清劲、含蓄,显然受了柳宗元的影响。
现代四川音乐学院文学系副教授李良镕《宋词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陆游《梅花绝句》
下一篇: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