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
·
chūn

朝代:宋作者:李甲浏览量:3
lóu
shàng
yíng
lián
ruò
qiáng
tóu
ài
yuè
huā
nián
nián
chūn
shì
guān
xīn
shì
cháng
duàn
jìng
luán
qīn
cuì
jiǎn
zhū
fèng
hóng
xié
chóng
mén
suǒ
xiāng
mèng
suí
rào
tiān

译文

闺楼上柳絮飞萦绕竹帘,院墙头花儿低挡住月光。每一年逢春时愁涌心头,凝望那欲栖鸦令人断肠。妆镜照鸾被上翠色褪减,风烛燃蜡泪垂红影斜斜。重重门锁不住相思魂梦,随心意任自由绕遍天涯。

逐句剖析

"楼上萦帘弱絮":闺楼上柳絮飞萦绕竹帘,

# 萦帘弱絮:回旋牵缠在帘上的飞絮。弱絮,零落的柳絮。

"墙头碍月低花":院墙头花儿低挡住月光。

# 碍月低花:指墙头上矮矮的花丛遮挡住月亮。低,覆盖,遮挡。

"年年春事关心事":每一年逢春时愁涌心头,

# 心事:心情,情怀。高适《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关:牵涉,涉及。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且要黄花入手,诗兴未关梅。”,春事:这里指男女欢爱。沈仕《偶见》曲:“交鸾凤春事无涯,不觉香露滴、牡丹芽。”

"肠断欲栖鸦":凝望那欲栖鸦令人断肠。

# 栖鸦:想要栖息的乌鸦。陆游《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欲:时间副词,表动作正在进行。,肠断:形容悲痛之极。

"舞镜鸾衾翠减":妆镜照鸾被上翠色褪减,

# 翠减:翠色已经褪去。,舞镜鸾衾:指被子面上绘有鸾鸟照妆镜的图案。舞镜,鸾镜。据范泰《鸾鸟诗序》,罽宾王(汉时西域一国君)捕到一只鸾鸟,三年不鸣。其夫人说鸟见同类才鸣。于是用镜子照它。鸾鸟睹影后因思同伴而死。这里指鸾凤照铜镜的图案。鸳衾,绣着鸳鸯鸟图案的被子。

"啼珠凤蜡红斜":风烛燃蜡泪垂红影斜斜。

# 啼珠凤蜡:指凤形的蜡烛流着蜡油的珠滴。啼珠,原指水点,这里指蜡烛滴下来的蜡珠,因状似流泪,所以有“啼珠”之称。元稹《生春二十首》有“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其《月临花》有“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重门不锁相思梦":重重门锁不住相思魂梦,

# 锁:封闭,幽闭。,重门:指屋内的门。张元干《怨王孙·小院春昼》:“红潮醉脸,半掩花底重门。”

"随意绕天涯":随心意任自由绕遍天涯。

# 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江淹《古离别》:“君行在天涯,妾身长别离。”,随意:一任,任凭。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作“依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乌夜啼·春思》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的词。此词聚焦独处深闺的思妇,描绘其暮春时节的离别相思之情。上下片结构对称,均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展开:上片借外景刻画春思春怨,下片以室内景致衬托情感波动。全词构思精巧,以幽渺意象融情于景,虚实相生中见人物心境,表面铺陈闺中思念与哀怨,实则隐含深层寄托,语言含婉深永,尽显婉约词的含蓄韵致。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乌夜啼·春思》是北宋词人赵令畤所作,这首词约创作于元祐年间(具体时间不详)。当时词人因与苏轼交往被列为元祐党人,遭新党排斥,遂借闺情幽思创作此词,寄寓怨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深闺思妇在暮春时节的离别相思,通过外景与室内景的交替描写,表达了其春思春怨的情感,暗含深层寄托。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上片“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选取帘幕、柳絮、月亮、花朵等暮春意象,以“萦”“弱”“碍”“低”等字勾勒景物形态,既点明时间地点,又通过景物的朦胧、衰颓,暗衬思妇内心的烦乱与孤寂,景中含情。感官描写:上片“肠断哑哑乌夜啼”从听觉切入,以乌鸦哑哑啼声打破夜的寂静,引发思妇愁绪;下片“凤蜡红斜”从视觉着笔,蜡泪“红斜”的色彩与形态,既写外物之景,又暗喻人物垂泪之状,视听结合强化情感张力。用典:“舞镜”化用“鸾鸟见镜悲鸣”典故,借鸾鸟对镜起舞却孤独悲鸣的形象,既贴合“鸾衾”绣纹,又暗喻思妇对镜自怜的孤寂处境,典故与场景浑然一体,含蓄传情。对仗:上片“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与下片“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均精工对仗。前者以“楼上”“墙头”的空间对仗,“萦帘”“碍月”的动作对仗,展现景物层次;后者以“舞镜”“啼珠”的动态对仗,“鸾衾”“凤蜡”的物象对仗,既营造形式美感,又通过工整句法强化情感的凝练表达。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下片“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以“重门”的现实阻隔与“相思梦”的自由无拘形成反衬,门虽锁而梦难锁,愈见现实束缚之沉重与思念之情的不可抑制,以乐景(梦境自由)衬哀情(现实孤寂),倍增怅惘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这首词开篇便着力于写景,上片从描绘外在之景入手,逐步深入到人物内心,从而引发了连绵不绝的春思之情。“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形式展开。“萦”“弱”“碍”“低”这四个关键字,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思。这里所描写的“帘幕”“柳絮”“月亮”“花朵”,本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然而在思妇的眼中,却都带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帘幕仿佛是她千回百转的思绪,萦绕在心头;柳絮随风飘荡,显得那样柔弱无力,恰似她孱弱的心境;月亮被云层或者楼台遮挡,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墙角的花朵,或是开得很低矮,或是已然凋零,呈现出一片安静而黯淡的景象。这短短十二个字,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楼上和墙头,时间是在夜晚,更通过“萦帘”“碍月”这样细致入微的心理反应,以及“弱絮”“低花”的视觉观察,生动地衬映出一位在芳春夜月中怀远的思妇形象。仿佛一幅细腻的画卷,将背景和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成功营造出了暮春之夜那种寂寥、惆怅的氛围,不得不说,这真是绝妙之笔。有了这样精妙的景物铺垫,接下来再描写思妇怀人的情感,就显得十分自然流畅了。紧接着的“年年春事关心事”两句,“关心”二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清晰地表明了思妇感情的指向和深度。它将“春事”与“关心事”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承接了上句所描绘的春景,又为下句的“肠断”之情埋下了伏笔。年复一年,春天的景色依旧如昔,而思妇的相思之情也从未改变。春天回来了,可是思念的人却依旧没有归来,这怎能不让思妇陷入深深的思量之中呢?所以,当思妇听到楼外哑哑啼叫、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自然会触景生情,柔肠寸断。这里所描写的虽然是常见的景色和情感,但却写得清丽哀婉,极具感染力。尤其是“肠断”二字,分量极重,让思妇那种哀痛欲绝的情绪仿佛要穿透纸张,扑面而来。词的下片则由内景描写转向了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这两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夜闺房的画面。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华丽,词中的每一个物象都与思妇当前的处境和心事息息相关。“舞镜”巧妙地活用了鸾鸟看见镜中的自己便鸣叫不已的典故,不仅增添了鸾鸟形象的生动性,还与下句的“啼珠”形成了工整的对仗。“鸾衾翠减”描绘出衾被上绣着的鸾鸟图案色泽已经褪去,显得破旧暗淡,这也回应了上片的“年年”二字,暗示出离人长久未归,思妇夜夜独守空闺的寂寞与凄凉。而“凤蜡红斜”则更具特色,词人将蜡烛蜡珠的滴落想象成蜡烛在替人落泪,把思妇的心情巧妙地折射到了外物之上,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通过“蜡烛‘啼珠’,人亦垂泪”的描写,生动地突出了思妇相思之深,真正达到了景中见人的艺术效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这两句,以凄惋而慰藉的语言,将主人公孤栖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娓娓道来。“重门不锁”这四个字,既包含着一丝欣慰,仿佛在这重重的门扉都无法阻挡的梦境中,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又透露出一种暂时的解脱,让思妇在梦中能够与思念的人相聚。这两句从现实转入梦境,既有对现实无奈的自我安慰,又充满了美好的幻想,然而这恰恰反衬出了现实的残酷与矛盾,更加突出了思妇难以排遣、难以消解的深重相思之情。

4. 作品点评

全词借深闺思妇的春思之情,含蓄寄托词人政治上的苦闷,以委婉笔触传达深层意涵,感人至深,体现出词人笔致含蓄、语婉意深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赵德麟“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徐师川“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二词选语不同,其意绝相类。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休文“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反其指而用之,情思缠绵动人。又齐己诗“重门不锁梦”。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按絮扑帘而情动,花碍月而望沉。年年心事最难处者,日落栖鸦时耳。末二句尤写得沉挚。情到处,不觉神魂飞动矣。

清黄苏《蓼园词选》

# “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与“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同一机抒,然赵词较胜岑诗。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

下一篇:宋·苏轼《汲江煎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