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yuè
cǎi
lián
qiū
shuǐ
pàn

朝代:宋作者:欧阳修浏览量:3
yuè
cǎi
lián
qiū
shuǐ
pàn
zhǎi
xiù
qīng
luó
àn
shuāng
jīn
chuàn
zhào
yǐng
zhāi
huā
huā
shì
miàn
fāng
xīn
zhǐ
gòng
zhēng
luàn
chì
tān
tóu
fēng
làng
wǎn
zhòng
yān
qīng
jiàn
lái
shí
bàn
yǐn
yǐn
shēng
guī
zhào
yuǎn
chóu
yǐn
zhù
jiāng
nán
àn

译文

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轻盈的罗袖,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转眼天晚,风起露降,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不见了同来的伙伴。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逐句剖析

"越女采莲秋水畔":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

# 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窄袖轻罗":轻盈的罗袖,

# 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暗露双金钏":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

# 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照影摘花花似面":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

"芳心只共丝争乱":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鸂鶒滩头风浪晚":转眼天晚,风起露降,

# 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雾重烟轻":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

"不见来时伴":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

# 归棹:归船。棹:船桨。

"离愁引著江南岸":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是北宋欧阳修所作。这首词以江南越女采莲为主题,描绘了越女在秋水边采莲的美好场景。运用衬托手法,以花衬越女之美;借景抒情,用风浪、雾烟烘托孤独。上阕着重描绘越女形象与心理,下阕通过环境变化与情节推进展现情感变化。以通俗语言、鲜明形象、明快节奏,深婉表现采莲情景。境界迷离,引发遐想,韵味悠长,将少女采莲的美好与微妙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欧阳修词作细腻婉约的风格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是欧阳修所写。公元1034年(景祐元年),欧阳修任镇南军节度掌书记、馆言事,因得罪宰相而被贬,降知夷陵县。在此期间,或许是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触发了他的情思,他以一位采莲女的相思离愁为主线创作了这首词。借采莲女细腻的情感,或许欧阳修意在隐晦表达自身遭贬谪后的复杂心境,借闺情写己情,以女子的相思之苦暗喻自己仕途不顺的愁绪,将个人情感寄托于采莲女这一形象之上,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委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江南采莲生活为题材的词。它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越女在秋水畔采莲的动人场景。既体现了越女采莲时的美好形象,又表达出她与同伴失散后那一丝淡淡的离愁,以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展现少女情思,令人遐想,韵味悠长,尽显词之妙处。

2. 写作手法

正衬:“照影摘花花似面”,以花衬人,通过花的美丽衬托越女容貌的姣好。借景抒情:“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描绘傍晚滩头风浪、雾霭的景色,烘托越女与同伴失散后的孤独与忧愁。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力刻画采莲女子的穿着与舞姿,用词考究,契合典故。读来仿佛能真切目睹一位温婉灵秀的江南女子,于秋日江畔轻盈采莲。她身着窄袖轻罗,身姿灵动,采莲之际,微风拂过,裙裾飘飞,皓腕轻抬间,腕上金钏若隐若现,与白皙肌肤相互映衬,更添几分娇俏。女子俯身对着水中倒影采莲,人面与莲花相互辉映,虽无桃花那般娇艳,却自有一番清新明丽之美。然而,看似平静的面容下,女子的内心却如藕丝般纷乱纠结。那半掩的金钏、花影下的面容,营造出一种影影绰绰、半遮半掩的朦胧美感,将采莲女的婀娜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则转而描绘采莲女子因与同伴失散而心生的忧虑。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滩头,鸂鶒悠然栖息,可江面却涌起层层风浪,水花飞溅,如烟的水汽弥漫开来。在这茫茫江面上,采莲女已寻不见同来伙伴的身影。唯有远处传来同伴隐隐约约的歌声,伴着渐行渐远的归船。江南岸边,空荡无人,采莲女伫立于此,心中满是若有所失的惆怅,这份离愁别绪,在这空旷的江景衬托下,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对采莲舞的描绘,纯用白描手法,恰似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以文字为画笔,将千年前那绚丽多姿的舞蹈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能让曾经亲眼目睹采莲舞的人,凭借这些词句重温江南女子采莲时的柔美风情;即便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言,透过这直白如话的词作,也仿佛能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当年盛极一时的采莲舞,那既盛大又细腻的独特魅力,实在令人称奇与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句,言小人常态。“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句,言君子道消。

近代谭献《徐珂历代词选集评》

# 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丝争乱,吾恐为荡妇矣。”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克《浣溪沙·浅画香膏拂紫绵》

下一篇:宋·李甲《乌夜啼·春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