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女采莲秋水畔":秋水湖畔,一位美丽的江南女子正在采莲。
# 越女:越地自古多出美女,后常用越女泛指美女。
"窄袖轻罗":轻盈的罗袖,
# 轻罗:质地轻软而薄的丝织品。
"暗露双金钏":玉腕上的金钏时隐时现。
# 钏:(chuàn)用珠子或玉石穿起来做成的镯子。
"照影摘花花似面":她的娇颜倒映在水上,与莲花争妍,她的纤手摘取了香藕,
"芳心只共丝争乱":却不防藕丝缕缕,撩起了她的绵绵情思。
"鸂鶒滩头风浪晚":转眼天晚,风起露降,
# 鸂鶒:是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而色多紫,性喜水上偶游,故又称紫鸳鸯。
"雾重烟轻":沉浸于遐想的少女蓦然回神,却只见一派晚烟轻浮,
"不见来时伴":不见了同来的伙伴。
"隐隐歌声归棹远":此时,远处传来了隐隐的棹歌声,只听得那歌声愈去愈远,
# 归棹:归船。棹:船桨。
"离愁引著江南岸":余音袅袅于江南岸边,似是洒下了一路离愁。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与曾巩并称“欧曾”。其诗颇受李白、韩愈影响,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与梅尧臣并称“欧梅”。其词婉丽,与晏殊并称“晏欧”。又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编有《集古录》,著有《六一诗话》。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江南采莲生活为题材的词。它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越女在秋水畔采莲的动人场景。既体现了越女采莲时的美好形象,又表达出她与同伴失散后那一丝淡淡的离愁,以明快的节奏,曲折深婉地展现少女情思,令人遐想,韵味悠长,尽显词之妙处。
2. 写作手法
正衬:“照影摘花花似面”,以花衬人,通过花的美丽衬托越女容貌的姣好。借景抒情:“鸂鶒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描绘傍晚滩头风浪、雾霭的景色,烘托越女与同伴失散后的孤独与忧愁。
3. 分段赏析
上阕着力刻画采莲女子的穿着与舞姿,用词考究,契合典故。读来仿佛能真切目睹一位温婉灵秀的江南女子,于秋日江畔轻盈采莲。她身着窄袖轻罗,身姿灵动,采莲之际,微风拂过,裙裾飘飞,皓腕轻抬间,腕上金钏若隐若现,与白皙肌肤相互映衬,更添几分娇俏。女子俯身对着水中倒影采莲,人面与莲花相互辉映,虽无桃花那般娇艳,却自有一番清新明丽之美。然而,看似平静的面容下,女子的内心却如藕丝般纷乱纠结。那半掩的金钏、花影下的面容,营造出一种影影绰绰、半遮半掩的朦胧美感,将采莲女的婀娜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下阕则转而描绘采莲女子因与同伴失散而心生的忧虑。此时,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滩头,鸂鶒悠然栖息,可江面却涌起层层风浪,水花飞溅,如烟的水汽弥漫开来。在这茫茫江面上,采莲女已寻不见同来伙伴的身影。唯有远处传来同伴隐隐约约的歌声,伴着渐行渐远的归船。江南岸边,空荡无人,采莲女伫立于此,心中满是若有所失的惆怅,这份离愁别绪,在这空旷的江景衬托下,愈发浓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对采莲舞的描绘,纯用白描手法,恰似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以文字为画笔,将千年前那绚丽多姿的舞蹈栩栩如生地再现眼前。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不仅能让曾经亲眼目睹采莲舞的人,凭借这些词句重温江南女子采莲时的柔美风情;即便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而言,透过这直白如话的词作,也仿佛能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当年盛极一时的采莲舞,那既盛大又细腻的独特魅力,实在令人称奇与赞叹。
# “袖轻罗,暗露双金钏”句,言小人常态。“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句,言君子道消。
近代谭献《徐珂历代词选集评》
# 美人是花真身。又云:“如丝争乱,吾恐为荡妇矣。”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
下一篇:宋·李甲《乌夜啼·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