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píng
shēng
tài
shàng

朝代:宋作者:佚名浏览量:3
píng
shēng
tài
shàng
duǎn
zhào
jīng
guò
jīn
chóng
dào
shì
chóu
shuǐ
yún
duō
xiá
zhōng
cháng
jiàn
huàn
piān
zhōu
guī
lǎo
suō
yín
ài
fēi
shì
qiū
cuō
tuó
kuài
xīn
zhēn
měi
jiǔ
bēi
tài
píng
shēng
zhǎng
wèi
jīn
shí
bīng
xiè
sān
jiāng
xuě
làng
jìng
chén
qiān
yòng
wǎn
tiān
huí
shǒu
wàng
xiāo
hàn
shuāng
lèi
duò
qīng

译文

一生在太湖边上,划着小船在太湖多次来往。现在又来到这里,为什么心中的愁绪跟水云一样的繁多呢?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换成一叶扁舟,回去做一个穿蓑衣的老渔翁。做官已经不是我的事了,心中丘壑般的抱负已随时光流逝。切上鲈鱼,斟起美酒,放声悲歌。生长在太平盛世,哪里会知道如今却遭遇着战争的动乱。只要倾泻三江之水,洗净千里战氛,用不着力挽天河。回头仰望天空,两行热泪似断串的珠儿滚入湖中。

逐句剖析

"平生太湖上":一生在太湖边上,

# 平生太湖上:“平生太湖上”二句: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平生:从来。太湖:古名震泽,又名具区,位于江苏、浙江之间。

"短棹几经过":划着小船在太湖多次来往。

# 经过:曾经经过。,短棹:此指小船。

"如今重到":现在又来到这里,

# 如今重到:“如今重到”二句: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

"何事愁比水云多":为什么心中的愁绪跟水云一样的繁多呢?

"拟把匣中长剑":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

# 长剑:古人佩剑,表示要争取功名。,拟把:意为准备把、想把。

"换取扁舟一叶":换成一叶扁舟,

# 换取扁舟一叶:“换取扁舟”二句: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

"归去老渔蓑":回去做一个穿蓑衣的老渔翁。

# 老渔蓑:此指渔钓之事,即隐居江上。老:终老。渔蓑:渔人穿的蓑衣。

"银艾非吾事":做官已经不是我的事了,

# 银艾非吾事:.“银艾非吾事”二句:掌管印信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即无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琐事耽误而未能成行。银:银印,即官印。艾:像艾草殷绿色的拴印用的丝带。

"丘壑已蹉跎":心中丘壑般的抱负已随时光流逝。

# 蹉跎:虚度光阴。此指失时。,丘壑:山丘沟壑,泛指山水。这里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

"脍新鲈":切上鲈鱼,

# 脍新鲈:烧煮新鲜的鲈鱼吃。这里指隐居生活。脍:把鱼肉切细。鲈:鲈鱼,是吴江、松江、太湖一带的名产。

"斟美酒":斟起美酒,

"起悲歌":放声悲歌。

"太平生长":生长在太平盛世,

# 太平生长:“太平生长”二句:意谓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

"岂谓今日识兵戈":哪里会知道如今却遭遇着战争的动乱。

# 兵戈:一作干戈,古代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岂谓:哪料到。

"欲泻三江雪浪":只要倾泻三江之水,

# 雪浪:白浪。,三江:指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三条支流。

"净洗胡尘千里":洗净千里战氛,

# 净洗胡尘:指消灭一切入侵的敌人。胡尘,指金人侵略者。

"不用挽天河":用不着力挽天河。

# 不用挽天河:此句意谓北方失地未收复,决不能休战求和。作者此处反用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净甲兵),暗指休战。

"回首望霄汉":回头仰望天空,

# 回首望霄汉:“回首望霄汉”二句:意谓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朝廷无意北伐收复失地,空使志士伤心垂泪。霄汉:本义是指天空,这里暗指朝廷。

"双泪堕清波":两行热泪似断串的珠儿滚入湖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词,作者不详。该词倾诉了词人收复祖国山河的凌云壮志,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悲愁。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重游太湖时的深切感受。太湖景致堪称天下绝美,然而如今却已沦陷敌手。词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奈只能选择终老于江湖之间。下片侧重于抒发情感。词人先是借助鲈鱼、美酒等意象,凸显太湖的秀丽以及生活的恬静安宁。紧接着,笔锋一转,描述和平生活被无情破坏的现状,由此激发出词人报国雪耻的满腔爱国热情。整首词情感悲怆激昂,情节起伏跌宕。开篇与结尾相互呼应,淋漓尽致地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其风格雄浑沉郁、豪迈奔放。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金兵在杭州大肆掳掠后,在北返途中于镇江黄天荡遭到韩世忠及其夫人梁红玉的阻击,遭遇惨败。同年,岳飞、钱需在镇江与建康之间的战场上重创金军,吴蚧则在青溪岭、彭原店两次击败金兵。南宋军队在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朝廷却重用秦桧为相,大肆迫害主战派人士,推行投降政策。无名氏在吴江长桥写下《水调歌头》一词,借以表达对时局的感慨。 关于该词的作者,《烬余录》乙编记载:“顾淡云,别号‘梦粱词人’,著有《梦粱集》,与吴山民一同为吴江桥亭题诗,依《水调歌头》的词牌写道:‘平生太湖上。’”据此推断,作者应为顾淡云。但当代词学家唐圭璋在《全宋词》案语中提出质疑:“该词见于元代徐大焯《烬余录》乙编,题作顾淡云作,但这很可能是依托伪托,不可作为依据。”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杨宝霖在《词林纪事补正》卷十八中进一步考证道:“《烬余录》中称该词‘和吴山民词’,此处‘吴’应为‘李’,即李山民,其词为林外所作《洞仙歌·飞梁压水》。关于此词的作者,《中吴纪闻》与《独醒杂志》皆称作者佚名,唯独《烬余录》称顾淡云作。唐圭璋先生认为‘殆出依托,不可据’。”由此可知,这首《水调歌头》的作者并非顾淡云,其真实姓名已不可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是南宋时期无名氏创作的一首写山水的词。这首词通过词人重游太湖所见所想,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用典:“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击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大定之后,便如周武王既克殷,可以“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这里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出典,多只用其字面,要“洗”的已不是“甲兵”,而是蒙了“胡尘”的山河。

3. 分段赏析

上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其中“几”表示次数多得难以计数,与“平生”“短棹”相呼应,将往昔太湖之游描绘得轻松惬意,为下文抒发愁绪做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下。接下来的词句是情感的连贯抒发。一方面设置悬念,另一方面先凸显情感以增强感染力。“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用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能终老江湖。但这三句以“拟”字开头,明显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前三句的意思:先表明无意做官,后说归隐未能实现。上片已将出仕、退隐的各方面都讲到了,全篇似乎可以就此结束,然而作者并未说明为何会有进退的想法,最终是进还是退也未表明,这又预示着必有新的含义。用这种似收似放的句子结束上片,是填词者所追求的高妙境界。下片开头“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三个三字句,节奏急促,如奔马疾驰,作者的情感从中喷薄而出。“脍新鲈”在字面上与“渔蓑”“丘壑”相承接。但前面已说“归去老渔蓑”未能实现,“丘壑”之隐也已错过,所以它好像又与上片无关。这种似承似转的过渡方法,也是大家的手笔。“新鲈”“美酒”都是美味佳肴,然而后面接的是“起悲歌”,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情感愈发深沉。“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了“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岂谓”表达作者未曾料到、出乎意料。整句话是说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想到如今饱尝战争之苦。“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中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攻安、史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太平之后,就像周武王战胜殷商后,“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词中借用这句气势恢宏的“挽天河洗甲兵”,用于“净洗胡尘”,这是一种改造;接着又说“不用挽天河”,只需“泻三江雪浪”来“净洗胡尘千里”,这又是一种改造。用“三江雪浪”这一当地的景象代替“天河”,构思新颖。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典故,大多只取其字面意思,要“洗”的不再是“甲兵”,而是被“胡尘”覆盖的山河。除这首之外,如张元斡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陆游诗《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要挽天河洗洛嵩”都是如此。不过,这三句以“欲”字开头,也明显只是有此打算。正因有此打算,上片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被耽误。结尾“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之志,然而面对朝廷,只能让浓重的愁绪化作伤心的泪水,因为统治者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所有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化为泡影。

4. 作品点评

此阕词尽显慷慨悲壮之态,其每一个字背后,皆有一颗被压抑的爱国之心在激烈跳动。词里接连涌起的波澜,恰似在国事动荡不安之时,个人身心仿若无根之萍,无处安放,满溢着彷徨与苦闷之情。即便历经千百年的时光流转,如今再读这阕词,依旧令人不禁为之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篇即事抒感,语言平易,风格悲壮,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爱国情怀。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喻朝刚《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宋词观止》

# 上片抒发壮士归隐的英雄失路之感,以“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三句尽诉胸中牢骚。下片用“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抒发激越的爱国之情,又暗寓对朝廷的失望。全篇慷慨悲壮,波澜起伏。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中国文学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李坦然《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下一篇:宋·陆游《解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