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太湖上":一生在太湖边上,
# 平生太湖上:“平生太湖上”二句:我以前曾几次乘舟经过太湖。平生:从来。太湖:古名震泽,又名具区,位于江苏、浙江之间。
"短棹几经过":划着小船在太湖多次来往。
# 经过:曾经经过。,短棹:此指小船。
"如今重到":现在又来到这里,
# 如今重到:“如今重到”二句: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
"何事愁比水云多":为什么心中的愁绪跟水云一样的繁多呢?
"拟把匣中长剑":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
# 长剑:古人佩剑,表示要争取功名。,拟把:意为准备把、想把。
"换取扁舟一叶":换成一叶扁舟,
# 换取扁舟一叶:“换取扁舟”二句:以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好终老江湖。
"归去老渔蓑":回去做一个穿蓑衣的老渔翁。
# 老渔蓑:此指渔钓之事,即隐居江上。老:终老。渔蓑:渔人穿的蓑衣。
"银艾非吾事":做官已经不是我的事了,
# 银艾非吾事:.“银艾非吾事”二句:掌管印信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即无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琐事耽误而未能成行。银:银印,即官印。艾:像艾草殷绿色的拴印用的丝带。
"丘壑已蹉跎":心中丘壑般的抱负已随时光流逝。
# 蹉跎:虚度光阴。此指失时。,丘壑:山丘沟壑,泛指山水。这里指隐者所居的山林幽深处。
"脍新鲈":切上鲈鱼,
# 脍新鲈:烧煮新鲜的鲈鱼吃。这里指隐居生活。脍:把鱼肉切细。鲈:鲈鱼,是吴江、松江、太湖一带的名产。
"斟美酒":斟起美酒,
"起悲歌":放声悲歌。
"太平生长":生长在太平盛世,
# 太平生长:“太平生长”二句:意谓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要饱尝兵戈之苦。
"岂谓今日识兵戈":哪里会知道如今却遭遇着战争的动乱。
# 兵戈:一作干戈,古代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岂谓:哪料到。
"欲泻三江雪浪":只要倾泻三江之水,
# 雪浪:白浪。,三江:指流入太湖的吴淞江、娄江、东江三条支流。
"净洗胡尘千里":洗净千里战氛,
# 净洗胡尘:指消灭一切入侵的敌人。胡尘,指金人侵略者。
"不用挽天河":用不着力挽天河。
# 不用挽天河:此句意谓北方失地未收复,决不能休战求和。作者此处反用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兵甲长不用。”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净甲兵),暗指休战。
"回首望霄汉":回头仰望天空,
# 回首望霄汉:“回首望霄汉”二句:意谓作者满怀报国志向,可是朝廷无意北伐收复失地,空使志士伤心垂泪。霄汉:本义是指天空,这里暗指朝廷。
"双泪堕清波":两行热泪似断串的珠儿滚入湖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是南宋时期无名氏创作的一首写山水的词。这首词通过词人重游太湖所见所想,抒发了作者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用典:“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击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大定之后,便如周武王既克殷,可以“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这里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出典,多只用其字面,要“洗”的已不是“甲兵”,而是蒙了“胡尘”的山河。
3. 分段赏析
上片“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其中“几”表示次数多得难以计数,与“平生”“短棹”相呼应,将往昔太湖之游描绘得轻松惬意,为下文抒发愁绪做了铺垫。“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陡然转到当下。接下来的词句是情感的连贯抒发。一方面设置悬念,另一方面先凸显情感以增强感染力。“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用剑换舟,暗示报国无门,只能终老江湖。但这三句以“拟”字开头,明显只是打算。“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这两句进一步说明前三句的意思:先表明无意做官,后说归隐未能实现。上片已将出仕、退隐的各方面都讲到了,全篇似乎可以就此结束,然而作者并未说明为何会有进退的想法,最终是进还是退也未表明,这又预示着必有新的含义。用这种似收似放的句子结束上片,是填词者所追求的高妙境界。下片开头“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三个三字句,节奏急促,如奔马疾驰,作者的情感从中喷薄而出。“脍新鲈”在字面上与“渔蓑”“丘壑”相承接。但前面已说“归去老渔蓑”未能实现,“丘壑”之隐也已错过,所以它好像又与上片无关。这种似承似转的过渡方法,也是大家的手笔。“新鲈”“美酒”都是美味佳肴,然而后面接的是“起悲歌”,这就是以乐景衬哀情,情感愈发深沉。“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开始回答“何事愁与水云多”,也呼应了“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岂谓”表达作者未曾料到、出乎意料。整句话是说自己生长在太平盛世,万万没想到如今饱尝战争之苦。“欲泻三江雪浪,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挽天河”出自杜甫《洗兵马》中的“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这首诗是东、西两京收复后,官军继续进攻安、史叛军时所写,设想天下太平之后,就像周武王战胜殷商后,“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史记·周本纪》)。词中借用这句气势恢宏的“挽天河洗甲兵”,用于“净洗胡尘”,这是一种改造;接着又说“不用挽天河”,只需“泻三江雪浪”来“净洗胡尘千里”,这又是一种改造。用“三江雪浪”这一当地的景象代替“天河”,构思新颖。南宋爱国诗词运用“挽天河”这个典故,大多只取其字面意思,要“洗”的不再是“甲兵”,而是被“胡尘”覆盖的山河。除这首之外,如张元斡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陆游诗《八月二十二日嘉州大阅》“要挽天河洗洛嵩”都是如此。不过,这三句以“欲”字开头,也明显只是有此打算。正因有此打算,上片所说的以剑换舟的打算才未实现,丘壑之隐也才被耽误。结尾“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霄汉”这里暗指朝廷,作者满怀报国之志,然而面对朝廷,只能让浓重的愁绪化作伤心的泪水,因为统治者不允许人民通过战斗收复失地,作者的所有设想也都因朝廷的妥协投降而化为泡影。
4. 作品点评
此阕词尽显慷慨悲壮之态,其每一个字背后,皆有一颗被压抑的爱国之心在激烈跳动。词里接连涌起的波澜,恰似在国事动荡不安之时,个人身心仿若无根之萍,无处安放,满溢着彷徨与苦闷之情。即便历经千百年的时光流转,如今再读这阕词,依旧令人不禁为之感慨万千。
# 本篇即事抒感,语言平易,风格悲壮,表达了作者忧时伤世的爱国情怀。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喻朝刚《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宋词观止》
# 上片抒发壮士归隐的英雄失路之感,以“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三句尽诉胸中牢骚。下片用“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抒发激越的爱国之情,又暗寓对朝廷的失望。全篇慷慨悲壮,波澜起伏。
苏州大学终身教授钱仲联《中国文学大辞典》
下一篇:宋·陆游《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