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铺横野六七里":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 横野:辽阔的原野。,铺:铺开。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弄:逗弄,玩弄。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
# 饱饭:吃饱了饭。
"不脱蓑衣卧月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田园诗。诗中描绘了乡村牧童在郊野的生活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质朴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牧童悠然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草铺横野六七里”从视觉角度描绘出草原的广阔,给人以直观的空间感;“笛弄晚风三四声”则从听觉角度,描写晚风中传来的悠扬笛声,两者结合,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地展现出乡村郊野的宁静与美好。
3. 分段赏析
“草铺横野六七里”:着重描绘视觉感受。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绿意盎然的原野,繁茂而厚实。一个“铺”字,不仅将草的丰茂尽显无遗,更让读者感受到草原那平缓而舒展的地势。这片宽阔无垠的草场,为牧童的登场巧妙铺垫,营造出宁静而祥和的氛围。“笛弄晚风三四声”:则从听觉的角度切入,侧耳倾听,晚风中传来阵阵牧笛声。一个“弄”字,赋予了笛声以生命与情趣,仿佛笛声在与晚风相互逗趣、嬉戏。这笛声,既传达出牧童吹笛时的欢快与自在,又展现出晚归牧童在结束一天劳作后的轻松闲适。未见牧童,先闻其声,这种巧妙的安排,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与“三四声”,并非确切的数字,而是为了强化原野的辽阔无边与乡村傍晚的静谧安宁。“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陡然一转,将焦点聚焦在牧童身上。此时,黄昏已至,牧童结束了一天的放牧,吃饱了饭,为下文描写牧童的休憩场景做了自然的过渡。“不脱蓑衣卧月明”:这句诗细腻地刻画了牧童休息时的情景。只见牧童以大地为床,以苍穹为帐,身披蓑衣,坦然地躺在明月的清辉之下。这一画面,将牧童那种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并未点明牧童躺下后具体在做什么,或许他只是想舒展一下疲惫的身躯,又或许是沉醉于月色的美好。诗人看似只是如实记录眼前所见,却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鲜活灵动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广袤无垠,绿草如茵铺展其上,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飘荡,牧童悠然归来,身披蓑衣,与明月相映成趣。诗中巧妙融合了自然之景、真挚之情,有人物的活动,也有悦耳的声音,这生动的一幕,由远及近,缓缓映入诗人的视野。不仅让读者领略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安然与恬静,更让我们触摸到牧童那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的心灵世界。这首诗无疑也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一种生活状态的执着追求,那便是远离尘世的喧嚣纷扰,追寻安然自乐的宁静生活。诗中对牧童生活闲逸与舒适的细致描绘,恰似一种委婉而深刻的劝诫,暗示着钟傅尽早远离那充满尔虞我诈、争名逐利的官场漩涡,回归田园,去拥抱如牧童般无欲无求、简单纯粹的生活。在这首诗里,牧童已然超越了其本身的形象,化身成为一位智者,为迷失在宦途迷雾中的钟傅指引着回归田园的方向,尽管其真实身份或许并非真正的牧童。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流畅,明白如话,却又在不经意间展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艺术造诣。
# 吕岩的《牧童》写尽了牧童的轻松闲适,一派无牵无绊的天然随意。
陶文鹏《唐诗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