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水尽千崖枯":树叶凋零,河水干涸,群山万壑一片枯黄,
# 崖:一作“岩”。,落:凋落、凋零。,木:树木。
"迥然吾亦见真吾":远离尘嚣,我才看清了自己的本真模样。
# 迥然:形容差别很大。然:一作“太”。
"坐对韦编灯动壁":独坐灯下,翻阅古籍,灯光摇曳映照着墙壁,
# 韦编:这里指书籍。
"高歌夜半雪压庐":半夜高声吟咏,窗外积雪压弯了茅屋的茅草。
# 压:覆盖。,雪:积雪。,夜:半夜。
"地炉茶鼎烹活火":地炉上茶壶正煮着沸腾的活火,
"一清足称读书者":这份清净,正是读书人最好的伴侣。
# 一清足称读书者:一作“四壁图书中有我”。
"读书之乐何处寻":读书的乐趣哪里去找,
# 何处寻:到哪去寻找。
"数点梅花天地心":看那几枝梅花,便是天地间的一片丹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也是一首以读书为主题的劝学诗,通过描绘冬日的萧瑟景象与苦读场景,展现了文人寒窗苦读的专注与的雅趣,传递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丰盈的态度。
2. 写作手法
设问:“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前句“何处寻”提出问题,后句以“梅花天地心”作答,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通过设问引发读者对“读书之乐”本质的思考,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诗意张力。
3. 分段赏析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以冬日山林的萧瑟景象开篇,“木落”“水尽”“千崖枯”勾勒出万物凋敝的严冬图景。诗人却在此间“见真吾”,暗示外在环境的清冷反衬出内心的澄澈,为后文读书心境的升华埋下伏笔。“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转入读书场景的刻画。“韦编”(代指书籍)与“灯动壁”的动态描写,展现深夜苦读的专注;“高歌雪压庐”则以豪放之笔打破寂静,凸显读书时的酣畅淋漓。灯光与雪景的映照,形成冷寂与热烈的对比。“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笔锋转向闲适雅趣:地炉煮茶的烟火气与满室书卷的静谧感交融。“烹活火”象征读书需持续投入热情,“一清足称读书者”则点明诗人与书籍的深度交融,在物质匮乏中自成精神世界。“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以问句收束全诗,借“数点梅花”作答。梅花傲雪绽放,既呼应冬景,又隐喻读书之乐需在清冷孤寂中体悟。末句“天地心”升华主题,将读书之趣与天地之道相联,展现超脱功利的精神追求。
上一篇:宋·朱淑真《元夜(其三)》
下一篇:宋·张孝祥《浣溪沙·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