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朝代:宋作者:顾逢浏览量:3
guān
tóng
dào
wèi
cháng
shuāi
jìng
yóu
cún
cóng
jiào
shí
zān
huā
xùn
jiǔ
shàng
kān
wéi
lǎn
qīng
tóng
zhào
shāng
xīn
liǎng
bìn

译文

儒生的帽子与往日并无不同,我的学说之道从未衰落。终究坚守着古风,却难与世俗相融。佩戴鲜花怎值得夸耀,过滤浊酒仍可自得其乐。懒得再照青铜镜,只因双鬓斑白徒增伤悲。

逐句剖析

"儒冠同昔日":儒生的帽子与往日并无不同,

"吾道未尝衰":我的学说之道从未衰落。

"毕竟犹存古":终究坚守着古风,

"从教不入时":却难与世俗相融。

"簪花何足逊":佩戴鲜花怎值得夸耀,

"漉酒尚堪为":过滤浊酒仍可自得其乐。

"懒把青铜照":懒得再照青铜镜,

"伤心两鬓丝":只因双鬓斑白徒增伤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儒巾》是宋代诗人顾逢的一首五言律诗,以文人儒冠为题材,抒发了对传统文人精神的坚守与时光流逝的感伤。首联以“儒冠”自喻,强调儒家道统历久不衰;颔联点明诗人恪守古风、不趋时俗的立场;颈联化用“簪花”(文人雅趣)与“漉酒”(陶渊明典),凸显超脱名利的风骨;尾联借“青铜镜”与“两鬓丝”的意象,含蓄流露对年华老去的怅惘。全诗语言凝练含蓄,通过对比古今、借物言志等手法,传递出士大夫的孤高气节与生命沉思,体现了宋代文人诗托物寄怀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人

顾逢(?~?),宋代诗人。字君际,号梅山樵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末年举进士不第,南宋亡后,放情山水间,隐于临安。其学诗于周弼,名居室为五字田家,故人称顾五言。他与陈泷、汤仲友、高常合称“苏台四妙”,是江湖诗派影响下的遗民诗人。其诗多寄赠之作,不乏理趣。著有《船窗夜话》《负暄杂录》。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儒冠同昔日,吾道未尝衰”,开宗明义以“儒冠”(即儒巾)自况,言其形制与往昔无异,暗含儒家之道从未衰落的坚定信念。“同昔日”“未尝衰”二语,斩钉截铁,既点出儒巾作为文化符号的恒定性,亦见诗人对自身所承载的儒学传统的自信,纵使时代更迭,吾道依然如旧,奠定全诗“守正”的情感基调。颔联“毕竟犹存古,从教不入时”,以“存古”与“不入时”形成鲜明对照。“毕竟”二字力重千钧,强调儒巾所代表的古礼旧制终究存续;“从教”则含听任、甘愿之意,直言甘愿让此身不合时俗,亦不愿舍弃传统。这两句看似矛盾,却将诗人“宁守旧而不逐新”的价值选择和盘托出,在时代变迁中划出一道坚守的精神界限。颈联“簪花何足逊,漉酒尚堪为”,转以文人雅事摹写心志。“簪花”或指插花于冠,乃古代文人雅趣,言此俗未逊于昔;“漉酒”典出陶渊明,指滤酒自饮,喻隐逸自适。二句以“何足逊”“尚堪为”的反问与肯定,既见诗人对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认同,亦暗示即便身处困局,仍可保有高洁情致与精神自足,于顿挫中见坚韧。尾联“懒把青铜照,伤心两鬓丝”,笔锋陡转至个体生命的感喟。“懒照”非真懒,实因怕见镜中“两鬓丝”满头白发映照着儒巾的青衫,岁月的流逝与壮志的未酬,在这一“懒”一“伤”中凝成悲叹。前句的隐忍与后句的直抒,将坚守道统的刚硬与面对时光的柔软并置,尽显文人内心的矛盾:既抱持“吾道不衰”的信念,又难掩年华老去的苍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黄机《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下一篇:宋·石孝友《乌夜啼·潇湘雨打船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