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夜宿":夜晚,(我)留宿在寒冷的长江边。
"长啸江之曲":在江流曲折处放声长啸。
"水底鱼龙惊动":水底的鱼龙都被惊动了,
# 惊动:惊得跳出来。
"风卷地、":江边狂风骤起,卷地而来、
"浪翻屋":江面上波涛汹涌,巨浪翻腾。
# 翻:冲翻。
"诗情吟未足":(我)心中潜藏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诗词仍嫌不够。
"酒兴断还续":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
"草草兴亡休问":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
# 草草兴亡:是对中原沦陷和南宋危殆的命运而 发的感慨。草草,草率。兴亡,偏兼义复词,指“亡”。
"功名泪、":如今功业不就,无限悲愤伤心、
"欲盈掬":泪水盈盈可掬。
# 盈掬:满握,形容泪水多。
南宋词人
黄机(?~?),南宋词人。字几仲(一作几叔),号竹斋,东阳(今属浙江)人。尝仕宦州郡,其踪迹多在吴楚之间。其工词,其词内容除相思闺怨、离情别绪之外,还有不少关注时局、忧虑国事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词“沉郁苍凉,不复作草媚花香之语”。著有《竹斋诗余》1卷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感怀题材的词。描绘了南宋时期仪真江畔寒夜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词人面对国势衰微的忧虑,表达了其空有济世之才却无处施展的抑郁与悲愤之情。借“寒江夜宿”“风卷地,浪翻屋”等雄浑苍凉的景象,写出了金兵侵扰下国势的危急,以及南宋朝廷偏安求和致使有志之士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开篇,词人夜泊仪真寒江,江景凄清,他独对江曲“长啸”——寒江的苍茫、夜宿的孤寂,托出他“济世无门”的愤懑。这“啸”里,有对中原沦陷的痛,对自身空有才华的悲。而后“水底鱼龙舞,半夜潮平的的”,狂风卷浪似“鱼龙搅江”,惊涛拍岸冲毁小屋,以江潮的汹涌,把“北望中原”的家国忧思,融进寒江夜景,让“壮志难酬”的抑郁,借江景的雄浑与凄厉,抒发得更沉厚。暗喻:上片写景暗藏暗喻机锋。“狂风卷地,惊涛拍岸,冲击小屋”之景,暗喻金兵南下的凶势——“卷”字像金兵铁蹄的践踏,“翻”起的鱼龙、冲垮的屋舍,是家国被侵扰的惨状。这江景不只是自然之景,是国势危急的“喻体”:南宋如这江畔孤屋,在金兵“狂风”里飘摇,民不聊生、山河破碎。词人借江景暗喻,把对国事的忧虑、对当权者偏安的愤,藏进“鱼龙舞浪”的惊险里,让“北望中原”的悲愤,使“空有济世才”的无奈,借国势危亡的暗喻,扎得更深。情景交融:上片寒江、夜啸、惊涛,是“苍凉之景”;下片“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是“悲愤之情”。景为情设——寒江的凄清衬出“功名无就”的哀;情因景浓——国势危亡的暗喻,让“壮志难酬”的悲愤更灼人。“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里,国势的“不可问”与个人的“泪盈掬”交融,景的苍凉与情的悲愤缠成绳,使“借景抒情”不止于“景引情发”,更成“情景互渗、难分彼此”的浑然境界,把南宋志士“空怀济世志”的悲情,焐得滚烫。
3. 分段赏析
上片是寒江夜景中的家国忧思,起笔“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以苍劲笔触勾勒出阔大境界,既点明夜泊仪真江畔的时空背景,又以“长啸”一词凸显词人独立寒江的激越心绪。“江之曲”的选址暗伏下文景物铺陈,当狂风卷地而来,水底鱼龙仿佛被惊醒,搅翻江水形成惊涛拍岸之势,甚至冲垮江边屋舍——“卷”“翻”二字如斧劈刀削,在动态描写中构建出惊心动魄的画面。这场景既是对江景的实写,更以隐喻手法影射时局:汹涌江涛恰似金兵南侵的嚣张气焰,民生凋敝的景象暗喻国势危殆,字里行间渗透着词人对南宋政权的深层忧虑。下片为诗情酒兴下的悲愤沉郁,下片以“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转入内心剖白,词人试图借诗酒排遣忧愤,却因愁绪太深而始终难抒块垒。“草草兴亡休问”一句以反语收束,表面劝诫勿论国事,实则暗藏对朝廷偏安江左的愤懑——当政者苟安求和、压制主战派,致使国势日衰,这种现实让词人“功名泪,欲盈掬”。“休问”二字既是对时局无力回天的叹惋,也呼应上片“鱼龙翻江”的隐喻,将家国之痛与个人壮志未酬的悲怆熔铸一体。全片由景入情,上片的豪壮江景与下片的呜咽情语形成张力,以“苍凉沉郁”的风格,将伤时感事的悲愤寄托于景情交织的笔墨中,读来令人扼腕。
4. 作品点评
此词上片笔力雄健,境界豪壮阔大,下片却转至呜咽低回的韵律,恰似积郁之情骤然迸发,将心头剧痛化作悲声倾泻。起句自然流畅,行文节奏跌宕起伏且富于变化,情感转换浑然天成,结尾余韵悠长,尽显至哀至痛之意。全词以景寄情,巧妙借苍凉雄浑的眼前之景,含蓄传递伤时感事、悲愤难平的心绪,形成沉郁苍凉的艺术风貌。作为抚时念乱的沉郁之作,作者夜泊仪征江边时,面对奔涌江水与南北江岸,家国之恨与河山之思陡然涌上心头,百感交集。开篇两句即点明时间、地点与心境,以“鱼龙惊动,浪翻风卷”的壮阔景象喻指内心的汹涌不平,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仿佛能让人感知到作者心绪的剧烈搏动。作品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厚内涵,韵味醇厚。其情感跌宕起伏,风格兼具悲愤苍凉与雄阔浑厚,在有限篇幅中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张力。
# 皆沉郁苍凉,不复作草媚花香之语。
清永瑢、纪昀《四库总目提要》
上一篇:宋·吴锡畴《别吴仲俊》
下一篇:宋·顾逢《儒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