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树摧残几片存":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
# 摧残:损坏,使之残败。
"栏边为汝最伤神":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休翻雨滴寒鸣夜":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
# 翻:指树叶纷纷而落的情景。
"曾抱花枝暖过春":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与影有情唯日月":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
# 有情:有情义。
"遇红无礼是泥尘":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 红:红叶。
"上阳宫女多诗思":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
# 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莫寄人间取次人":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 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描绘了一棵树上叶子大多摧残,仅存几片的景象,诗人站在栏边,为残叶的命运深深伤神。诗中回顾残叶曾经怀抱花枝度过温暖春天,如今却在雨滴敲打下寒夜悲鸣,形成鲜明对比。又以日月与残叶相伴显有情,泥尘对残叶无礼,进一步烘托其凄凉。最后以宫中女子作诗的情思为喻,表达希望残叶莫将情感托付给平常之人,营造出一种孤寂、感伤的氛围,表达诗人对残叶的同情,同时借残叶自比,抒发自己渴望知音、感慨身世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赋予残叶人的动作“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残叶曾经与花枝相伴的温馨,与如今在寒夜雨滴中翻卷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将残叶现在在寒夜雨滴中的凄凉处境与过去抱花枝过暖春的美好时光进行对比,突出残叶命运的变化,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把日月对残叶的有情与泥尘对残叶的无礼相对比,进一步强化世态炎凉的感慨。用典:“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运用了上阳宫女题红叶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残叶(也即自己)能够遇到知音,不要被随意对待的愿望,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诗歌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象征:“一树摧残几片存”、“休翻雨滴寒鸣夜”等,象征着人在命运的打击下,生命逐渐走向衰落,处境艰难凄凉。而残叶曾经“抱花枝暖过春”的美好时光,与如今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经历过辉煌与衰落的变化。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萧瑟秋景起笔,勾勒出作者观残叶时的感伤。时值深秋,寒风凛冽,树叶由黄转红,霜意浸染间,纷纷凋零,枝头上仅余几片残叶,在风中摇摇欲坠。诗人倚靠着栏杆,怅然凝望,心中暗自思忖:这残叶究竟是在眷恋母枝,还是在追忆曾经万木葱茏的往昔?此情此景,最是令人黯然神伤。“为汝”二字,更是将诗人自身的情感与命运,与残叶融为一体,饱含深情。颔联聚焦残叶的今昔身世,展开细腻的描摹。诗人仿佛在轻声劝慰残叶:莫要再留恋枝头,于绵绵秋雨中、寒夜孤灯下,悲鸣这秋意的凄凉;也莫要追忆阳春三月时,沐浴阳光、浸润雨露,叶稠阴翠、花繁叶茂的美好时光。诗中“寒”“暖”二字,形成鲜明对比,“寒”字生动地描绘出叶儿枯黄凋落时的凄冷境况,“暖”字则精准地点明叶儿在明媚春光中的温馨惬意。颈联细致刻画残叶未落之前,遭受霜打后的情景。尽管叶儿已然成为枯枝败叶,但日月依旧无私地照耀着它,在枝桠间留下一抹恋枝的瘦影。然而,经霜后的残叶虽已殷红,可一旦萎落,不懂礼数的泥尘便会将其玷污。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残叶的不同遭遇展现得淋漓尽致。尾联展开对残叶归宿的想象。世间万物,皆有其生长荣衰的规律,残叶亦不例外。在飘落之后,或许会有幸遇到富有才情的上阳宫女,将心事题于红叶之上,让其顺水漂流,成为有情人喜结良缘的媒介。可叹世间人海茫茫,知己难觅,若这红叶不幸落入轻薄之人手中,痴情姑娘的题诗便成了徒劳,残叶也无法得偿所愿,其身世之凄惨,更添几分悲哀。
4. 作品点评
这首咏叹残叶的诗作,以物为舟,承载着作者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字里行间尽显细腻笔触。诗人巧妙打破常规,于遣词造句间推陈出新,将寻常意象雕琢得别开生面。从谋篇布局到意境营造,处处彰显匠心,以奇巧构思织就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上乘佳作,在咏物诗中别具风采。
上一篇:宋·陈与义《寻诗两绝句(其一)》
下一篇:宋·程准《明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