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会牵牛意若何":不知怎样,在未曾相会的时候,牵牛星的心意,
# 若何:怎么样。,牵牛:星名,在银河之西,俗称牛郎,一名河鼓,又名黄姑。大概以李牛三星像牛头角、感之形,名之牵牛。,未会:不理解,不明白。
"须邀织女弄金梭":据我替他设想,须要邀请织女星来,弄那织棉的金梭子。
# 须邀织女弄金梭:织女,在银河东,织女四星像梭形,名之织女。织女传说为天帝之女,又叫她天孙,会纺织,韩愈待“天孙为织云锦裳”。传说天孙同牛郎结婚,婚后被罚分居银河两岸,只许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给他们架桥,使他们相会一次。金梭,梭子的美称。
"年年乞与人间巧":年年的赐给人间的许多巧,
# 年年乞与人间巧:因织女会纺织,古代女子便于七夕焚香陈瓜果,祝贺她夫妇聚合,又向她乞求智慧,民间有穿七孔针之戏。乞与,赐给。
"不道人间巧已多":却不知道人间的巧事到底有多少。
# 不道:没有科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讽刺社会现象诗。介绍了诗人杨朴借七夕乞巧的传统习俗,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展开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虚伪世风的批判,以“乞巧”这一美好习俗反衬人间的尔虞我诈,语言平实却寓意深刻,体现了诗人愤世嫉俗的情怀和含蓄犀利的讽刺艺术。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句“未会牵牛意若何”化用牛郎织女典故,以“弄金梭”暗指织女技艺之巧。诗人反用七夕乞巧传统,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批判巧妙结合,为后文议论张本。设问:开篇“未会牵牛意若何”以设问起笔,表面询问牛郎心意,实则引出“年年乞巧”的习俗。末句“不道人间巧已多”以反诘作结,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强化了对世道人心的讽刺。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诗人从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切入,展现出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两句以设问开篇:难以理解牛郎究竟有何意图,为何非要邀请织女编织满天锦绣?其中须字暗含质疑,正面解释便是“不必”邀请织女做这些。这种质疑在当时实属大胆,因为多数人将牛郎织女神话视为美好故事,从未思考其深层含义,总认为神仙必然胜过凡人。诗人却对此提出疑问,虽仅针对神话本身,却已为后文奇论埋下伏笔。后两句“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则笔锋一转:世人年年在七夕向织女祈求刺绣纺织的聪慧技艺,却不知人间机巧已泛滥成灾。诗人此处并非赞美人间智慧,而是揭示了另一种“巧”——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奸巧。这种“巧”与第三句的“巧”含义迥异,却拓展了诗歌意境,使思想更加深刻。当人间将智慧用于勾心斗角时,祈求织女已毫无意义。全诗由此展现出诗人愤世嫉俗的深刻思考,表达得既巧妙又发人深省。
4. 作品点评
诗人杨朴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持有这般深刻的思想与独到的见识,实属难能可贵。再加上他运用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质朴无华,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显得深沉凝练、洗尽铅华,同时又充满意趣。
# 这首诗好像在故弄玄虚,施执行巧。然而实际内容却是严肃认真的。诗人生活在权贵们勾心斗角时期,其机巧无所不有,还用得着向天界去乞求么?其问的讽刺,何等深刻,何等辛辣!
不详武汉大学教授沈祥源
上一篇:宋·李新《观澜堂(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将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