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遴骁勇":二十岁被选拔为骁勇士兵,
# 骁勇:犹勇猛。,遴:谨慎选择。
"从军事北荒":从此在北方荒漠从军打仗。
"流星飞玉弹":箭矢如流星划过玉制弹丸,
"宝剑落秋霜":宝剑上凝结着秋霜般寒光。
# 秋霜:秋日的霜。
"书角吹杨柳":军中号角吹奏《折杨柳》曲,
"金山险马当":金山险峻更显马当山苍茫。
# 马当:山名。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山形似马,故名。
"长驱空朔漠":长驱直入扫荡北方大沙漠,
#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驰捷报明王":捷报飞传向君王报功凯旋。
# 明王:贤明的君主。
宋末元初词人
张玉娘(1253?~1294?),宋末元初词人。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松阳(今浙江)人。生于仕宦世家,敏慧绝伦。嫁沈佺,未婚而佺卒,玉娘郁郁终,年二十八。死后与沈佺合葬一处。其文章蕴藉,诗词尤得风人体,时人以班昭比之。著有《兰雪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从军行》是南宋张玉娘创作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通过刻画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军旅生活,歌颂了他们无畏的英雄气概与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尽显巾帼笔下的英武之气。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宝剑”上落满“秋霜”,既写出了宝剑的锋利,又通过“秋霜”这一景象,蕴含了岁月悠悠、思乡念家的情感,将景与情巧妙融合。烘托:五、六句借《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人们只能从笛曲中想象杨柳风姿,以此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用音乐来营造氛围,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首尾呼应:末二句中的“长驱”“驰捷”与首句的“骁勇”相互呼应,使诗歌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突出了守关将士的英雄形象,强化了杀敌报国的主题。比喻:三、四句中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征战时子弹飞驰的状态,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战斗的激烈。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二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点明了戍边将士选拔之严格。主人公凭借自身的骁勇敏捷,在风华正茂的二十岁便告别故乡,奔赴荒凉的北疆,投身于保家卫国的使命之中,为全诗奠定了坚毅豪迈的基调。三、四句“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运用精妙的比喻手法,勾勒出征战生活的艰苦卓绝。诗人以“流星”喻“玉弹”,生动展现出战场上飞箭如流星般疾驰的惊险画面,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箭矢划破空气的尖锐声响;而“宝剑”上凝结的“秋霜”,既凸显了兵器的锋利,也暗含岁月流逝之意。那层层霜痕,恰似将士们心中日积月累的思乡情愫,在无数个寒来暑往的日子里,悄然沉淀,厚重绵长。五、六句“画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借助《折杨柳》这一充满边关特色的曲调,映衬出塞外的荒芜与寂寥。在这寸草不生的边陲之地,不见杨柳婀娜,唯有画角声声,吹奏出《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将士们对故乡春日杨柳依依的无限遐想。与此同时,“金山险马当”一句,极力渲染边关地势的险峻,高山巍峨,道路崎岖,战马前行艰难,进一步烘托出戍边生活的艰难困苦。“画角”“折柳”这些极具军旅色彩的意象,与诗歌主题紧密呼应,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戍边将士的生活境遇。诗的末二句“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着重刻画了将士们的精神风貌。“长驱”一词,展现出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战斗姿态;“驰捷”则描绘出他们战胜敌人后,快马加鞭传递捷报的飒爽英姿。这两个词语与首句中的“骁勇”形成呼应,首尾贯通,不仅巧妙地照应开篇,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守关将士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使一位英勇无畏、忠诚报国的戍边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撷取边关特色元素,“北荒”勾勒出塞外的苍茫辽阔,“玉弹”“秋霜”以兵器寒光喻战事激烈,“画角”声里暗含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朔漠”则尽显大漠的雄浑苍凉。这些极具边关色彩的意象如珠串连,一气贯注,将读者瞬间带入金戈铁马的战场。而“骁勇”突出将士英勇善战,“长驱”“驰捷”等词更以凌厉气势,生动展现出征战者横扫千军、凯旋而归的豪迈英姿,尽显英雄气概。
上一篇:宋·苏轼《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下一篇:宋·黄庚《西屿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