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zhú

朝代:宋作者:徐庭筠浏览量:3
lùn
tái
shān
lín
ài
ěr
wéi
qiān
yīn
wèi
chū
shí
xiān
yǒu
jié
biàn
便
líng
yún
xīn
bēi
shǐ
lóng
huà
xiè
liáo
tóng
fèng
yín
yuè
lǎng
fēng
qīng
liáng
yǒng
lián
wáng
zhī
yīn

译文

不论亭台楼阁还是山林之间,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龙须竹化龙而去,取自嶰谷做成十二个竹筒来听凤凰的鸣叫。月朗风清之夜,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逐句剖析

"不论台阁与山林":不论亭台楼阁还是山林之间,

# 台阁:亭台楼阁。

"爱尔岂惟千亩阴":喜欢竹子,从来不是因为它创造的阴凉。

# 阴:阴凉。

"未出土时先有节":而是还没有破土而出,就已经有气节了,

"便凌云去也无心":及至长大后伸展到高处,也无心夸耀。

"葛陂始与龙俱化":龙须竹化龙而去,

# 葛陂:即龙须竹。劈为篾,平细柔韧,宜作马鞭。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记载,费长房遇到仙翁壶公,壶公给他一竹杖让他骑着回家。倏忽之间他就到家了,把所骑竹杖扔入竹丛,它化为青龙而去。

"嶰谷聊同凤一吟":取自嶰谷做成十二个竹筒来听凤凰的鸣叫。

# 嶰谷:也写作“解谷”。昆仑山北谷名,传说黄帝使伶伦取嶰谷之竹以制乐器。

"月朗风清良夜永":月朗风清之夜,

"可怜王子独知音":只有竹子才是我的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咏竹》是北宋诗人徐庭筠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表面描写竹子的生长特征,实则以物喻志,展现竹子高洁、谦虚的品性。首联直抒对竹喜爱,颔联刻画其始终如一、不卑不亢的品格;颈联用典与比喻深化内涵;尾联以月夜为衬,表达对竹的知音之感。诗中“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借竹喻人,写出人于微时坚守气节,显达后仍保持谦逊。全诗借竹抒情,意境深远,通过描绘竹子形象,抒发诗人自身情怀与理想,语言平实却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歌描绘竹子未出土时便有节,即便高耸入云内心仍空的特点,以物喻志,展现竹子高洁、谦虚的品性,表达诗人对这种气节与谦逊品格的追求,也借竹抒发自身坚守理想、不卑不亢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诗人以竹喻人。将竹子未破土就有竹节,比作人在默默无闻时便坚守气节,不为外界所动;把竹子高耸入云仍空心,喻指人功成名就后依然保持谦逊,不骄不躁,借竹的特质展现理想人格。夸张:“便凌云去也无心”运用夸张手法。“凌云”极言竹子生长之高,超出实际高度,以这种夸大的表述,突出竹子即便高耸入云,仍保持空心的特质,从而更鲜明地表现其谦逊品格,强化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用典:颈联“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巧用典故。“葛陂竹化龙”典出东汉费长房投杖化龙之传说,诗人借此喻指竹子蕴含非凡潜力与神奇特质;“嶰谷”是传说中产竹之地,凤凰非竹不栖,诗人以嶰谷竹与凤凰共吟,象征竹子品性高洁。两个典故的运用,将竹子超凡脱俗、高洁不凡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化了诗歌托物言志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两句是总体表达对竹子的喜爱。“不论台阁与山林”体现出竹子生存环境的广泛适应性,无论是在达官贵人的台阁庭院,还是在清幽的山林之间,竹子都能自在生长。“台阁”代表着繁华、权贵之地,“山林”则象征着自然、清幽之所,竹子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展现自身风采。“爱尔岂惟千亩阴”直接表明喜爱竹子的原因不只是它能形成广袤的绿荫。“千亩阴”描绘出竹子生长繁茂、遮天蔽日的壮观景象,但这并非诗人爱竹的关键,暗示了竹子还有更值得赞赏的品质,为后文对竹子品格的深入描写做铺垫。“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此联是对竹子品格的高度赞美。“未出土时先有节”,竹子在还未破土而出时,其竹节就已经形成,这里以竹节象征着气节、操守。竹子还未展现于世人面前,就已然具备了坚定的内在品质,体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高尚品格。“便凌云去也无心”,当竹子不断生长,高耸入云时,却依然保持着一颗淡泊、无心的心。“凌云”体现出竹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而“无心”则表示它不骄不躁、不追求功名利禄。这两句将竹子的气节与淡泊的品质完美结合,生动地展现了竹子的高尚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品格的向往和追求。“葛陂始与龙俱化,嶰谷聊同凤一吟”这两句运用典故进一步丰富竹子的内涵。“葛陂始与龙俱化”引用了《神仙传》中的典故,相传东汉费长房学道不成,辞归时,壶公赠他一根竹杖,他骑上竹杖后转眼就回到了家,而竹杖则化作青龙飞去。这里将竹子与龙联系起来,赋予竹子一种神秘、超凡的色彩,暗示竹子具有非凡的气质和能力。“嶰谷聊同凤一吟”则运用了《汉书·律历志》中的典故,黄帝命伶伦取嶰谷之竹制作音律,凤凰也曾在嶰谷栖息并鸣叫。此句将竹子与凤凰联系起来,凤凰是祥瑞的象征,与竹子相伴而吟,进一步提升了竹子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表明竹子不仅具有高尚的品格,还与祥瑞、美好的事物相关联。“月朗风清良夜永,可怜王子独知音”尾联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月朗风清良夜永”描绘出一幅月色皎洁、微风轻拂、夜晚宁静而悠长的画面,为诗人的情感抒发提供了背景。“可怜王子独知音”中,“王子”一般指王子猷,他是竹子的知音,曾雪夜访戴,对竹子有着独特的喜爱和欣赏。诗人以王子猷自比,表达自己与竹子之间心灵相通的情感。“可怜”在这里并非可怜之意,而是带有怜惜、珍惜的情感,诗人感慨自己如同王子猷一样,在这美好的夜晚,与竹子为知音,体现出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和对这种精神交流的珍视。同时,也从侧面进一步强调了竹子的高雅和独特,只有像王子猷这样有高雅情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释深《偈颂六首(其二)》

下一篇:宋·赵彦端《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