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云间戍":在万里云间的边疆驻守,
"立马剑门关":立马于险峻的剑门雄关。
"乱山极目无际":极目远眺,乱山连绵没有边际,
"直北是长安":正北方向正是故都长安。
# 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人苦百年涂炭":百姓历经百年苦难煎熬,
# 涂炭:泥淖和炭火,比喻灾难困苦。
"鬼哭三边锋镝":边境战火中刀箭声不断,
# 镝:箭头,亦指箭。,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都邻边防。后泛指边疆。
"天道久应还":天道轮回,金人长久作恶终将受天谴。
# 天道:古代哲学术语。原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这句是说,形势早应发生变化,敌人必将衰败,宋朝定会振兴。
"手写留屯奏":我亲手写下驻守屯田的奏章,
"炯炯寸心丹":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赤诚忠心。
# 炯炯:形容心意甚明。
"对青灯":面对摇曳的青灯,
"搔白发":枯手轻挠满头白发,
# 发:一作首。
"漏声残":更漏声声催尽残夜。
# 漏:古代计时器。
"老来勋业未就":年迈仍未建功立业,
"妨却一身闲":空负了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愿。
"梅岭绿阴青子":梅岭枝叶繁茂青梅低垂,
#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因岭上多梅,故称。作者为广州人,故云。
"蒲涧清泉白石":蒲涧清泉映着雪白山石,
# 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隐居于此。
"怪我旧盟寒":都怪我背弃了归隐的旧约。
# 旧盟寒:谓未能及早践行退隐林泉之约。
"烽火平安夜":若得烽火暂熄的夜晚,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信号。
"归梦到家山":归乡之梦总萦绕在家山之间。
宋代诗人。
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广州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著有《崔清献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题剑阁》是南宋崔与之创作的一首词,题材属爱国词。全词以剑门关为地理坐标,上片通过“万里云间戍”“直北是长安”等意象展现边塞苍茫与故都沦陷之痛;下片以“搔白发”“漏声残”等细节勾勒英雄迟暮的焦灼,借“梅岭青子”“蒲涧白石”等岭南风物反衬功业未就的愧疚,最终在“烽火平安夜”的理想图景中达成家国责任与个体情感的复杂平衡。表达了家国难以两全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双关:“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梅岭”“蒲涧”既实写岭南故乡风物,又暗含“青子白石”的归隐意象。青梅结果象征时光流逝,白石清泉暗示高洁初心,地理名词与人生志趣形成双关,透露出功业未就的愧怍。
3. 分段赏析
上片“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开篇以“万里”显地域之辽阔,“云间”状地势之险峻,“戍”点明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一夫当关”的军事要塞意象,奠定全词雄浑基调。“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由实转虚,“乱山”暗喻中原沦陷之荒芜,“直北长安”既指北宋故都汴京(今开封),亦借汉唐旧都象征正统政权,双关手法下饱含故国之思与山河破碎之痛。“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化用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以“百年涂炭”浓缩南宋偏安以来中原生灵的百年劫难,“三边锋镝”具象化边境战火,白描中透出历史纵深与血泪控诉。“天道久应还”:陡转笔锋,以天道循环论消解悲情,坚信金人统治终将终结,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异曲同工,彰显士大夫对历史规律的笃定信念。“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由宏阔叙事聚焦具体行动,“手写”见躬亲之诚,“留屯奏”实指其任内力主川陕防务的《留屯疏》,丹心如炬,将忠愤之气凝为金石之声。下片“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下片以三组意象勾勒深夜独处场景,青灯荧荧映照鬓发苍苍,更漏声残暗示功业未就的焦灼,时空压缩中迸发“老来勋业未就”的强烈喟叹。“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转写岭南隐逸记忆,梅岭青梅、蒲涧白石象征早年归隐之约,“怪”字以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化作催归故里的道德审判,暗含仕隐矛盾。“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结句以“烽火”与“归梦”的悖论收束,平安夜的短暂宁静反衬战火不息的常态,归梦越切,报国愈坚,十字间完成家国情怀的终极升华。
# 反复诵读这首崔词,深有所感,认为其思想之深刻、笔力之雄健、气势之豪迈与上述词人的词章相比,并不逊色,在中国的词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现代广州外国语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罗可群《崔与之研究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