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jiàn

朝代:宋作者:崔与之浏览量:3
wàn
yún
jiān
shù
jiàn
mén
guān
luàn
shān
zhí
běi
shì
cháng
ān
rén
bǎi
nián
tàn
guǐ
sān
biān
fēng
tiān
dào
jiǔ
yīng
huán
shǒu
xiě
liú
tún
zòu
jiǒng
jiǒng
cùn
xīn
dān
duì
qīng
dēng
sāo
bái
lòu
shēng
cán
lǎo
lái
xūn
wèi
jiù
fáng
què
shēn
xián
méi
lǐng
绿
yīn
qīng
jiàn
qīng
quán
bái
shí
guài
jiù
méng
hán
fēng
huǒ
píng
ān
guī
mèng
dào
jiā
shān

译文

在万里云间的边疆驻守,立马于险峻的剑门雄关。极目远眺,乱山连绵没有边际,正北方向正是故都长安。百姓历经百年苦难煎熬,边境战火中刀箭声不断,天道轮回,金人长久作恶终将受天谴。我亲手写下驻守屯田的奏章,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赤诚忠心。面对摇曳的青灯,枯手轻挠满头白发,更漏声声催尽残夜。年迈仍未建功立业,空负了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愿。梅岭枝叶繁茂青梅低垂,蒲涧清泉映着雪白山石,都怪我背弃了归隐的旧约。若得烽火暂熄的夜晚,归乡之梦总萦绕在家山之间。

逐句剖析

"万里云间戍":在万里云间的边疆驻守,

"立马剑门关":立马于险峻的剑门雄关。

"乱山极目无际":极目远眺,乱山连绵没有边际,

"直北是长安":正北方向正是故都长安。

# 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人苦百年涂炭":百姓历经百年苦难煎熬,

# 涂炭:泥淖和炭火,比喻灾难困苦。

"鬼哭三边锋镝":边境战火中刀箭声不断,

# 镝:箭头,亦指箭。,三边: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都邻边防。后泛指边疆。

"天道久应还":天道轮回,金人长久作恶终将受天谴。

# 天道:古代哲学术语。原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其中含有封建迷信成份。这句是说,形势早应发生变化,敌人必将衰败,宋朝定会振兴。

"手写留屯奏":我亲手写下驻守屯田的奏章,

"炯炯寸心丹":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赤诚忠心。

# 炯炯:形容心意甚明。

"对青灯":面对摇曳的青灯,

"搔白发":枯手轻挠满头白发,

# 发:一作首。

"漏声残":更漏声声催尽残夜。

# 漏:古代计时器。

"老来勋业未就":年迈仍未建功立业,

"妨却一身闲":空负了归隐山林的闲适心愿。

"梅岭绿阴青子":梅岭枝叶繁茂青梅低垂,

#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因岭上多梅,故称。作者为广州人,故云。

"蒲涧清泉白石":蒲涧清泉映着雪白山石,

# 蒲涧:在广州白云山上,涧中生有九节菖蒲,其水清甜。作者曾隐居于此。

"怪我旧盟寒":都怪我背弃了归隐的旧约。

# 旧盟寒:谓未能及早践行退隐林泉之约。

"烽火平安夜":若得烽火暂熄的夜晚,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信号。

"归梦到家山":归乡之梦总萦绕在家山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题剑阁》是南宋名臣崔与之创作的一首词,以北望中原的剑门关为切入点,通过“万里云间戍”与“立马剑门关”的壮阔场景开篇,既展现戍边将领的雄姿,又暗含故都沦陷的沉痛。全词上片以“乱山极目无际”勾连地理空间与政治隐喻,“直北是长安”既指北宋故都汴京的方位,亦暗含对中原失地的牵挂,结合“人苦百年涂炭”的民生疾苦描写,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苦难的双重观照。下片转入个人生命体验,“搔白发”“漏声残”等意象勾勒出英雄迟暮的焦灼,而“梅岭青子”“蒲涧白石”等岭南风物则隐喻文化身份认同,最终在“烽火平安夜”的理想图景中达成家国情怀的暂时和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人。

崔与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故《宋史》载其广州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授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二年,除参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枢密使。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著有《崔清献公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水调歌头·题剑阁》是南宋名臣崔与之在嘉定十二年至十五年(1219-1221)间任成都知府兼成都府路安抚使时所作。作者登临剑门关,面对淮河秦岭以北尽陷金人之手的局势,北望故都长安,感慨中原百年战乱与百姓疾苦,遂以词铭志抒怀。既流露对归隐的向往,又因烽火未息而难以成行,最终在“归梦到家山”的怅惘中收束全篇,展现了南宋士大夫家国情怀与生命困境的深刻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水调歌头·题剑阁》是南宋崔与之创作的一首词,题材属爱国词。全词以剑门关为地理坐标,上片通过“万里云间戍”“直北是长安”等意象展现边塞苍茫与故都沦陷之痛;下片以“搔白发”“漏声残”等细节勾勒英雄迟暮的焦灼,借“梅岭青子”“蒲涧白石”等岭南风物反衬功业未就的愧疚,最终在“烽火平安夜”的理想图景中达成家国责任与个体情感的复杂平衡。表达了家国难以两全的矛盾心理。

2. 写作手法

双关:“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梅岭”“蒲涧”既实写岭南故乡风物,又暗含“青子白石”的归隐意象。青梅结果象征时光流逝,白石清泉暗示高洁初心,地理名词与人生志趣形成双关,透露出功业未就的愧怍。

3. 分段赏析

上片“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开篇以“万里”显地域之辽阔,“云间”状地势之险峻,“戍”点明安抚使身份,剑门关“一夫当关”的军事要塞意象,奠定全词雄浑基调。“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由实转虚,“乱山”暗喻中原沦陷之荒芜,“直北长安”既指北宋故都汴京(今开封),亦借汉唐旧都象征正统政权,双关手法下饱含故国之思与山河破碎之痛。“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化用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以“百年涂炭”浓缩南宋偏安以来中原生灵的百年劫难,“三边锋镝”具象化边境战火,白描中透出历史纵深与血泪控诉。“天道久应还”:陡转笔锋,以天道循环论消解悲情,坚信金人统治终将终结,与陆游“逆虏运尽行当平”异曲同工,彰显士大夫对历史规律的笃定信念。“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由宏阔叙事聚焦具体行动,“手写”见躬亲之诚,“留屯奏”实指其任内力主川陕防务的《留屯疏》,丹心如炬,将忠愤之气凝为金石之声。下片“对青灯,搔白首,漏声残”:下片以三组意象勾勒深夜独处场景,青灯荧荧映照鬓发苍苍,更漏声残暗示功业未就的焦灼,时空压缩中迸发“老来勋业未就”的强烈喟叹。“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转写岭南隐逸记忆,梅岭青梅、蒲涧白石象征早年归隐之约,“怪”字以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化作催归故里的道德审判,暗含仕隐矛盾。“烽火平安夜,归梦绕家山”:结句以“烽火”与“归梦”的悖论收束,平安夜的短暂宁静反衬战火不息的常态,归梦越切,报国愈坚,十字间完成家国情怀的终极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反复诵读这首崔词,深有所感,认为其思想之深刻、笔力之雄健、气势之豪迈与上述词人的词章相比,并不逊色,在中国的词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现代广州外国语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罗可群《崔与之研究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寂寂》

下一篇:宋·梅尧臣《鸡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