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ūn
shān

朝代:唐作者:雍陶浏览量:1
fēng
dòng
yǐng
chén
chén
cuì
quán
wēi
shēn
shì
shuǐ
xiān
shū
chù
luó
qīng
dài
jìng
zhōng
xīn

译文

湘山的倒影向天连,碧水山色啊掩映天。或许湘君前来梳洗,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逐句剖析

"风波不动影沉沉":湘山的倒影向天连,

# 影:指君山投到湖面的倒影。,风:一作烟。

"翠色全微碧色深":碧水山色啊掩映天。

# 翠色全微碧色深:一作碧色全无翠。翠色:深颜色。碧色:淡颜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或许湘君前来梳洗,

# 水仙:水中女神,即湘君姐妹。,疑:一作应。

"一螺青黛镜中心":君山望镜自照面颜。

# 镜:用洞庭湖的湖面比作镜子。,一螺青黛:一说是古代一种制成螺形的黛墨,作绘画用,女子也用来画眉;一说是指女人发髻,这里用发髻。一螺:一作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君山》是唐代诗人雍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一说为明代海舟慈禅所作。全诗开篇以凝练的笔触,逼真勾勒出君山涵映于碧波中的深翠倒影,笔势沉郁有致,以重彩晕染之法绘出水中君山的静美神韵。继而笔锋一转,将浪漫的神话传说融入君山倒影的妙境之中,以虚写实,让诗情在奇幻想象中流转,尽显活泼灵动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秉持精炼的语言风格与生动的意象塑造原则,细致刻画君山的自然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山水写景诗。描绘了君山涵映水中的深翠倒影,还将神话传说附会于君山倒影之中,营造了活泼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意境,表达了对君山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体现了诗歌在形象雕饰下达到形神俱备的艺术境界。

2. 写作手法

拟人:“应是水仙梳洗处”通过拟人,将静态的湖光山色转化为动态的仙灵梳妆场景,既增添了神话色彩,又暗喻湖水之清澈明净如镜。联想:“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此联的联想体现出诗人悠然欣赏美景时的丰富想象力和愉悦心境。诗人站在湖边,静静地看着湖光山色,思绪飘飞,想象出水仙在此梳洗的画面,说明他完全沉浸在这美好的自然景观之中,内心闲适、宁静。通过这样的表达,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眼前美景的陶醉,以及他悠然自得、超脱尘世的心境。反衬:以动衬静,“烟波不动影沉沉”诗人通过描绘君山在平静湖水中的凝重形象,流露出对君山的敬畏之心。君山那沉稳、厚重的姿态,让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从而心生敬畏。

3. 分段赏析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诗人描绘君山时,摒弃了浓墨重彩的修饰,仅以简练素淡的笔墨勾勒出一幅开阔的山水画卷。开篇以“烟波”二字起笔,别出心裁地通过湖中倒影来展现君山风貌。诗人并未直接描摹山形,而是以平静如镜的湖水为衬托,用“影沉沉”凸显君山的磅礴气势。“碧”字状湖水之浅淡,“翠”字写山色之浓郁,这一抑一扬之间,以湖为背景,使君山形象跃然纸上。诗人匠心独运,不直接描绘洞庭湖的浩瀚,也不直写君山的苍翠,而是通过山影来展现山的雄姿。这幅山水画卷中,水天相接,君山倒影恰似置于天然画屏之中。湖水的浅碧与山影的深翠相互映衬,使君山倒影格外鲜明。这幅写意山水以简练笔法勾勒物象,设色素雅单纯,却生动展现了君山的盎然意趣。“应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故而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入湖光山色之中。相传舜帝二妃化为湘水女神,遨游于洞庭山水之间,君山因此又名湘山。“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虚笔,写尽诗人的神思遐想:莫非这洞庭君山就是水中仙子梳洗之地?末句更以精妙的比拟点题:“一螺青黛镜中间”,那水中倒映的君山,多像镜中仙子青翠的螺髻。

4. 作品点评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历来文人墨客多咏其壮阔气象,留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雄浑名句。而雍陶此诗独辟蹊径,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澄泓湛凝绿,物影巧相映"的精致画卷,更融入缥缈神话,织就一幅清新隽永的诗意小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往往暗合。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 刘《望洞庭》诗曰:“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翠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咏《君山》诗曰:“烟波不动影沉沉……”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折荷有赠》

下一篇:唐·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