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乌云含雨重":天边那团团乌云,饱含着浓浓的雨意,
"楼前红日照山明":楼前一轮红日,把青山照得多么明丽。
# 楼前红日照山明:自注:梦中两句。
"嵩阳居士今安否":古时嵩山的隐者,如今却在哪里,
# 嵩阳居士:嵩阳,指今河南嵩山、少室山、颖水一带。居士,意即处士,古称有才德而不仕的人。始见《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又佛家称家居学道者为居士。(见《维摩诘经》:“维摩诘家居学道,号称维摩居士。”)这里的嵩阳居士,指元丹丘一类的高士。
"青眼看人万里情":看重我和他心志相契,万里以外向我传达情谊。
# 青眼看人万里情:自注:司门员外郎王益恭,年四十馀致政,居洛中,自号嵩阳居士。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描绘梦中乌云蓄雨、红日映山的奇幻之景,以“嵩阳居士”的典故勾连古今隐逸情怀,既营造出明丽与沉郁相映的意境,又含蓄表达了对时局隐忧与超脱之志的矛盾心绪。
2. 写作手法
双关:“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以双关手法,既绘雨后乍晴之景,又暗喻北宋时局。楼头红日虽映山生辉,然天际乌云未散,风雨隐伏——恰如真宗、仁宗朝虽以岁币赂辽、夏暂得安宁,然边患犹存,危机四伏。此般“和议”实为饮鸩止渴,徒耗国力而资敌势,终致强敌环伺(契丹踞北、西夏窥西),若乌云骤聚,顷刻可覆晴空。诗人以“晴意未稳”警醒:偏安之乐,不过幻影;苟且之安,必酿大祸。
3. 分段赏析
首句“天际乌云含雨重”,“含雨重”三字勾勒云层蓄势待发之状,表面写浓云裹挟未落之雨,实则暗喻北宋西北边境辽、夏的军事威胁。“重”字既言雨势之沉,亦指外患压力之深,一语双关。乌云意象与“庆历增币”后朝廷岁贡求和、自困国力的时事形成映射,凸显危机如悬顶之剑的紧迫感,将自然景象与政局隐忧浑然相融。次句“楼前红日照山明”,“红日”与“乌云”构成强烈视觉反差:日光虽普照山峦,却受限于“楼前”视角,暗指宋廷以岁币换取的短暂安定仅属局部表象。诗人刻意选用“照山明”而非“照天明”,暗示光明未覆全局,西北边陲仍处阴云笼罩之下。此句以明丽之景反衬隐患,既显诗人对时局清醒认知,又以“红日”暖色暗藏对国运回暖的微弱希冀,冷暖交织见其复杂心绪。第三句“嵩阳居士今何在”,“嵩阳居士”代指许由、元丹丘等历代隐士,借典故来询问,揭示当下高士匮乏的现状。“今何在”三字以诘问陡转时空,既含对古贤超然风骨的追慕,亦含对趋炎附势世风的痛切批判。诗人将嵩山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符号,通过古今隐士的缺席对照,凸显士人在政治困局中的无奈,更暗含自身欲隐难舍、进退失据的苦闷。尾句“青眼看人万里情”,“青眼”化用阮籍典故,原指真挚垂青,此处引申为超越功利的心灵共鸣。诗人将李白“青眼高歌望吾子”的知己情谊延展至“万里”空间维度,既显对隐逸境界的渴慕,又以地理遥隔暗喻理想与现实难以弥合的距离。末句以虚写实,将“万里情”的缥缈与“今何在”的落空勾连,使全诗收束于空有济世抱负却无人共济的苍茫喟叹中,余韵沉郁绵长。
4. 作品点评
此诗情思清雅,境界超逸,契合文人身份。语言清丽凝练,情韵含蓄悠长,通过梦境自然展露仕隐交织的幽微心绪。陈衍评其得“神助”,实谓诗境天然浑成,看似梦中偶得妙悟,实为诗人襟怀抱负与艺术功力的凝合呈现。
# 此诗虽不及欧公梦中之作,然已有神助矣。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
上一篇:宋·刘过《满江红·霜树啼鸦》
下一篇:宋·苏籀《秋夜听雨一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