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o
zhōng
cuò
·
·
xiāng
yáng
dào
líng
qiáo

朝代:宋作者:完颜璹浏览量:2
xiāng
yáng
dào
líng
qiáo
shī
xìng
qiū
gāo
qiān
fēng
liú
rén
shí
duō
shǎo
xióng
háo
shuāng
qīng
sài
yún
fēi
lǒng
shǒu
fēng
luò
jiāng
gāo
mèng
dào
fèng
huáng
tái
shàng
shān
wéi
guó
zhōu
zāo

译文

襄阳的古道与灞陵的桥梁,诗兴随着秋高气爽而涌起。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那一时代有多少英雄豪杰。玉门关外清霜冷冽,陇山之上云飞涌动,江皋之畔秋风飘落。梦中来到凤凰台上,青山环绕着故国的四周。

逐句剖析

"襄阳古道灞陵桥":襄阳的古道与灞陵的桥梁,

# 灞陵桥:在陕西西安东。,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诗兴与秋高":诗兴随着秋高气爽而涌起。

"千古风流人物":千古以来的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雄豪":那一时代有多少英雄豪杰。

"霜清玉塞":玉门关外清霜冷冽,

# 玉塞:玉门关。

"云飞陇首":陇山之上云飞涌动,

# 陇首:亦称陇坻、陇坂,为陕西宝鸡与甘肃交界处险塞。

"风落江皋":江皋之畔秋风飘落。

# 江皋:江边。

"梦到凤凰台上":梦中来到凤凰台上,

# 凤凰台:在江苏南京。

"山围故国周遭":青山环绕着故国的四周。

# 周遭:即周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是金代完颜璹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以“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开篇,点明地点与季节,借秋高兴起怀古之情,“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直抒对历史英雄的追慕。下片“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以边塞秋景烘托苍凉氛围,“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借梦境抒怀,展现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全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体,通过意象组合与历史典故的运用,营造出雄浑壮阔而又深沉悲凉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朝著名宗室词人,融合姜夔、史达祖与辛弃疾、刘过词风,被元好问誉为宗室第一流词人。

完颜璹(1172—1232),字仲实,一字子瑜,号樗轩老人,世称密国公,金朝宗室成员。其生卒年明确,民族为女真族,籍贯未详,活跃于金朝中后期。职业为词人、诗人,无并称。作为金世宗之孙、越王完颜永功长子,累封密国公。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围困汴梁时,他于城中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元好问称其为「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也」,况周颐赞其词风「姜史、辛刘两派,兼而有之」,在金代词坛独树一帜。多写随缘忘机、萧散淡泊意绪,兼具姜夔、史达祖的典雅与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境深沉而笔势灵动。自编诗集《如庵小稿》(存诗三百首、乐府一百首),今仅存词九首,赖《中州集》《唐宋金元词钩沉》传世。其诗词用典浑化,借古伤今,意深笔曲,堪称金代宗室文学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边塞词。通过描绘灞陵桥、玉门关等历史场景,抒发了对金朝衰势的忧思及对故国繁华的追忆,融合了借古讽今的忧国情怀与今昔对比的时光流逝之叹,展现了词人深沉的家国忧思与政治隐痛。

2. 写作手法

用典:“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句: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句,原句抒发对赤壁英雄的追念,作者借此自然流露对前代英雄豪杰的追念及对国家缺乏栋梁之才的忧虑。”借景抒情:“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句:描绘玉门关外霜清月冷、陇首秋云飞、江皋树叶落的秋景,对应上片”秋高”,借凄清秋景婉转表露作者孤凄、愤懑的心境。化用: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句:化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及刘禹锡《石头城》诗句,原意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作者借此表达对故都燕京昔日繁华的深切怀念。

3. 分段赏析

上片“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以灞陵古道起笔,用《三辅黄图》典故,跳出离别之意,直入对历史英雄的缅怀。”秋高”既点时令,又暗衬胸臆,为下文感慨蓄势。“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此句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千古风流人物”,但更显苍凉。通过列举秦始皇、刘邦、李广等英雄,既赞颂历史豪杰的功绩,又暗讽金朝无人能挽狂澜,凸显对国运衰微的痛心。用典自然,情感厚重,毫无堆砌之感。下片:“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化用柳恽诗句,选取玉门关、陇首、江皋等地域,以“霜清””云飞””风落”勾勒萧瑟秋景,既紧扣”秋高”,又以景喻情,借凄清之境表生活窘困与心境孤愤。​“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化用李白、刘禹锡诗句,借“凤凰台”“故国”意象,虚写对故都燕京的追忆。今昔对比中,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形成强烈反差,表达对国家前途的绝望与无奈,情感深沉如杜鹃啼血。

4. 作品点评

《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乃感今追昔之作,然异于寻常此类篇章。词人笔势灵动跳脱,地域转换颇为广阔,古今上下纵横交织,不囿于一时一地一物。词中既宣泄出作者内心汹涌激荡之情愫,又以委婉笔法精巧呈现。面对金朝衰颓之势,词人虽心怀焦灼悲苦,却因政治环境凶险,不敢径直表露心迹,只可借众多典故委婉透露。幸其用典浑然无迹,意旨深远而笔法曲折,读来颇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文同《李坚甫净居杂题一十三首·北堂》

下一篇:宋·吴芾《咏松(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