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疑固严吏":隽不疑虽是执法严明的官员,
"如不顺亲何":却常思如何尽孝道。
"图得母喜笑":为博母亲展颜一笑,
"平反敢不多":他总愿多平反冤案,守护正义与亲情。
宋代诗人
林同(?~1276),宋代诗人。字子真,号空斋处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林公遇之子。以世泽授官,弃不仕。元兵至福州,福建招抚使刘仝子即其家置忠义局,招募义兵。元兵至城下,仝子遁,林同啮指血书壁,誓守忠义,寻被执,不屈而死。林同所著诗文多亡佚,存者只有《孝诗》,举古今孝事,每事为五绝一首,内容驳杂,大多注重宣扬人伦说教。
1. 分段赏析
首句:“不疑固严吏”开门见山勾勒出隽不疑的为官特质。“固”字既强调其长期坚持的作风,又暗含令人敬畏的刚正气质。作为汉代名吏,史书记载其审理案件“严而不残”,此处“严吏”定位既符合历史真实,又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他在执法严明与遵循孝道之间可能会产生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第二句:“如不顺亲何”以设问形式引出核心矛盾。“顺亲”作为儒家孝道核心要义,与首句“严吏”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没有具体描写孝行,而是用反问的语气,引发读者思考,让人们意识到主人公必须在坚守职业操守和履行家庭责任之间做出选择。第三句:“图得母喜笑”揭示矛盾化解的关键。通过“图得”二字可见主观努力,将外在的道德困境转化为内在的情感驱动。不同于俗套的孝亲描写,此处不写物质奉养或情感陪伴,而聚焦于精神层面的“喜笑”,折射出孝道内涵的深层理解——使双亲获得精神安宁。这种精神诉求恰与其司法官员身份形成呼应,暗示公正执法其实也是孝道的一种体现。尾句:“平反敢不多”收束全篇,形成完整的逻辑。“平反”对应首句“严吏”的司法实践,“敢不多”三字既展现决断魄力,又暗含风险担当。通过“平反”实现“母喜笑”,在更高层面统合了孝道与吏治:公正司法既维护社会正义,又成就孝子美名。这种将个人孝行融入职业实践的处理方式,突破传统孝道叙事的局限,彰显出儒家“移孝作忠”的政治智慧。
下一篇:宋·释如珙《归山》